燃烧的大火种

山东法制报 2021-09-03 14:27 大字

对电影的记忆可以追溯到童年。那时候的我大概5岁,对那时的记忆也已模糊,只记得是姥爷带我看的人生第一场电影,从此便喜欢上了电影。

最近,有一部红色电影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那是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看到了一部系统推送的电影《 大火种》 。 这部电影我以前看过,现在想起这部红色电影初次上映时带给我的震撼,依然心潮澎湃。与《建国大业》等恢弘的历史大片不同,《大火种》呈现的是发生在鲁北广饶地区的一个故事。

影片开篇从广角的长镜头中,向我们呈现了麦田、原野等鲁北地区壮丽的风光。随着一位年轻人探寻的目光、一段缓缓推出的旁白,令人如临其境:“有人说,世界很大,想出去看看。我想,历史很久远,该回去看看。我在五月初夏的麦田里奔跑,祖先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黄河三角洲,这是山东东营广饶刘集村,这是我的故乡。1926年冬,山东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把一本《共产党宣言》,送到了我的祖先生活的小村庄……”

影片根据铁流、 徐锦庚荣获2014 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记忆》改编,是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重点打造的献礼影片。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描述的是一个村子里的农民党员如何舍身保护《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影片画面中,沿着贫瘠的乡村土路,缓缓向我们走来的是 20 世纪初的村庄和村民。影片的配音是鲁北的方言,大约是因为与我们鲁南口音相近,所以听起来倍感亲切。那些老房子的窗棂、石碾以及蓝印花被、煤油灯、斜襟棉袄、束脚棉裤、裹脚布……更是让我好像回到了童年的故乡。

尤其是电影中的姜玉兰,穿着打扮、性格脾气都特别像我的姥姥,一样的温柔善良又坚定勇敢。为了让孩子们多喝上一口野菜粥,自己生吃野菜、喝凉水。 从她泛着菜色的脸上,那一段苦难的岁月慢慢重现。

姜玉兰的丈夫刘忠良是个木匠,是最早加入共产党的村民。刘集村在1925年春天成立了党支部,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之一。刘忠良利用木匠的身份宣传《共产党宣言》,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他带领群众用地方枣木棒子戏宣传《共产党宣言》,组织红枪会习武,积极发展党员;他用方言起的誓,就是郑重的入党宣言,掷地有声,一辈子不变。

影片中来自济南府的进步女青年刘雨心,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她的模样既像刘胡兰又像江姐,她以村里私塾教师的身份作掩护,从土坑上到芦苇荡,她像火种,引领苦难中的百姓向共产党靠拢。 她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参与了“觅汉增资”、改造红枪会、“砸木行”等群众斗争。她和她的革命伴侣鲁真,全身心地投入到共产主义革命中去。当看到他们久别后只能匆匆看一眼又分离,当听到那一句“你走吧,不要回头,你一回头就走不了”时,我禁不住泪水纵横。他们像当时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一样,心里只有国没有家,他们随时会为了信仰而欣然赴死。

鲁真牺牲时,是在海边的礁石堆和巨浪间。他望向天空,90 余年后,那里是一条繁忙的空中航线。刘雨心牺牲前撕心裂肺地喊出的那一句“醒来吧人们!”令人心如刀绞。她中弹后躺在一片红色的滩涂间,天空一片辽远。90多年后,那儿成了和平时期的人民广场。

刘忠良的死最令人痛心。他至死没有交代那本《共产党宣言》藏在哪儿,他被警察用钢钎钉死在了一棵枯树上。那一个画在他胸口处的红圆圈,成了钉在人们心中的烙印;那铁锤敲击钢钎钉进胸膛的声音,一直敲打着人们的心,让反抗更猛烈、让信仰更坚定。

那本被一群革命者用生命保护的小册子,在鲁北乡村经历了不平凡的50个春秋, 1975 年由幸存下来的老共产党员献给了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文管会,并由广饶县博物馆珍藏。那是1920年8月首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初版仅印了1000 册,已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封面上印着的被乡亲们称为“马大胡子”的马克思像,依然那么和蔼亲切,但翻开这本《共产党宣言》的手,已经不再是刘雨心、鲁真、刘忠良、姜玉兰,不再是当年以命守护它的那一群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当年这些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丰衣足食的和平年代!

一部革命电影、一本《共产党宣言》,就是一把火苗、一粒种子,深深地播撒进每一个信仰共产主义的党员心里。观看《大火种》,不止是回顾历史,也需要我们每一名党员追随着先烈的足迹,接过老一辈革命者手中共产主义思想的火种,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

□冯潇

新闻推荐

于红波到陈官镇察民情访民意征集民生难题

本报讯5月12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于红波到广饶县陈官镇察民情访民意,征集民生难题。于红波来到广饶县陈官镇中心初中,...

广饶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饶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