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喜:轻伤不下火线 重伤不叫苦
记者 王苗苗 报道
临近春节,经多方联系终于确定了采访时间,因老人身体原因,记者一行4人稍晚些来到老人家里。一进门就看见王永喜正襟危坐,孩子们在边上照顾着。听子女说,老人这几天有些感冒,知道记者要来采访,便早早起身准备着了。
穿军装、戴军功章,王永喜嘴里一直念叨着:“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感谢共产党……”
虽为家中独子,毅然选择当兵上战场
王永喜,1927年11月出生于广饶县西营村(现属于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1941年,王永喜成为一名抗日积极分子,担任当时“进步思想”学习小组组长。1945年5月,响应国家号召,身为家中独子的王永喜毅然选择参军当兵上战场,保家卫国。参加攻克以蒲台城为中心的战斗时,他被任命为八路军第六纵队第17师第49团1营1连3班班长。此后,王永喜随部队一路北上,参加战斗200余场,打死打伤日伪军200余人,多次立功受奖。
1945年6月,王永喜火线入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王永喜随八路军主力挺进东北,参加了解放东北的辽沈战役。1946年4月,他跟随部队在四平地区参加了抗击国民党进攻防御战斗、依托工事顽强阻击,并多次反冲锋,消灭敌人无数。1947至1948年,王永喜所在的部队进驻黑龙江省绥化县,他被上级党委任命为黑龙江省绥化县公安局机关党支部书记。
整条右腿被齐根炸断,一等甲级伤残
采访中,记者发现王永喜的右腿似乎有些不一样,仔细询问后得知,老人的右腿装的是假肢,整条右腿在战争中被炸没了,左胳膊和腰上都中过子弹,活动不便。“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这话是对王永喜最真实的写照。在之前的战役中,王永喜就负过伤,但依然坚持战斗,1947年2月,为巩固吉林长春的前哨据点,王永喜所在的六纵队经过与国民党一昼夜的浴血奋战,全歼城子街守敌301师89团,他却在战斗中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右腿。当时因伤势过重,王永喜甚至被抬到了太平间,好不容易才捡回来一条命。
1950年,王永喜离开部队回到老家,在西营大集管理市场,主要负责粮食管理。1960年,担任辛店公社皮革厂、自行车厂、化肥厂的会计。1968年,调至公社疗养院从事事务管理工作。1970年,在西营村卫生所从事管理工作。1972年,任西营村党支部委员兼任现金出纳。1979年,因身体原因不再工作。
祖孙三代都是军人,报效祖国身体力行
“以前,我爸经常跟我们说起他打鬼子、保家园的事,久而久之,我们也深受影响。我选择了当兵,我儿子也是个军人,我儿子的名字里就有‘兵’这个字,是我爸取的。”王永喜的三儿子王佐义告诉记者,“不要给政府添麻烦,要报效祖国,是我爸跟我们说的最多的话。”在小女儿手机里存着一段视频,是前几年王永喜身体还算康健的时候,同志愿者讲故事的画面:“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烈士流血牺牲换来的,一定要好好珍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长大成才以后要报效祖国。”
最近,王永喜的身体没那么硬朗了,但每天早上6:30、晚上6:30听新闻的习惯还是没有变,《海峡两岸》也是王永喜喜欢的节目,虽然双眼看不见,耳朵也背,但国家的事,他始终放在心上。
因为身体的原因,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王永喜都无法跟记者正常对话,所有内容都由他的儿子转述,但记者从他嘴里时不时冒出的话中能够感受到,对王永喜来说,那段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的岁月仍然刻骨铭心、至今难忘。
新闻推荐
东营市直驻广饶县下派工作队全力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 “小红花”开出富民增收路
本报讯2020年以来,市直驻广饶县下派工作队坚持“强化党建引领、突出产业发展、聚力富民增收、力促片区振兴”发展思路,全力...
广饶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饶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