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蜂、捕食螨在这儿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用于大棚蔬菜授粉、害虫防控

农村大众报 2020-10-20 15:40 大字

仲秋时节,记者应邀走进黄三角农高区,参加了在此举办的中国科学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程实验室研讨会,和与会代表走进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见识了高端上档次的科研新成果:果实采摘机器人、害虫天敌规模化生产线、国内最大的藜麦种质资源库。

在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新一代农机装备智造园),一个采摘机器人吸引了代表们的目光,底座类似推土机的底座,由履带与20个轮子构成,其上是粗壮的身躯,上端连接着一个可以灵活转动的“手臂”,当然还有两只目光如炬的“眼睛”。该中心主任陈海华博士说,这是科研人员利用人工智能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设计制造的,可以破解复杂的果蔬收获难题。

采摘机器人采摘草莓的有趣表演开始了,只见“他”用眼睛扫描一遍,识别目标,转动轮子,履带向前铺展,身躯逐渐靠近前方一颗红彤彤的草莓,伸展胳膊,张开两个如同螃蟹螯肢的手指,抓住草莓果实,然后切断果蒂,移到果筐上方,松开手指,轻轻放下果实。

接着,代表们从室内移步室外,在大田旁边,观看了旋耕机器人的现场表演。这款机器人名叫鸿鹄T30,牵引动力为50马力。通过远程的路径规划,“他”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转弯,行动灵活自如。不仅如此,“他”还能结合不同地块情况,依据需求调节耕层的深浅。陈海华说,运用鸿鹄T30旋耕一亩地,仅用两度电,花一块多钱,省力又省钱。

陈海华透露,除了上述两款智能农机产品,科研人员还成功研制了4款不同用途的机器人。例如,巡视机器人,可以智能管理作物播种、生长、收获整个生命周期,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植保机器人,能够携带农药,在不同高度针对作物的不同部位进行喷洒。在成功研制智能机器人样机的基础上,目前,他们正在建设智能农机总装车间和测试车间,预计明年4月可实现批量生产。

益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授粉和天敌昆虫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研究,通过关键技术和产品创新、示范和转化,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撑。

走进益虫创新中心,代表们先后参观了种质资源库、精准化育种实验室、智能繁育实验室、中试车间,看到了一头头熊蜂、捕食螨。正在这里从事研发的赵岗博士介绍,熊蜂可以替代人工给作物授粉,捕食螨捕食蚜虫、红蜘蛛,起到以虫治虫的作用。

赵岗说,从今年3月中心开始运营以来,科研人员陆续开展了熊蜂新品系的采集、评估与驯化、育种模块设计、全自动规模化繁育技术开发,捕食螨三级饲养技术的优化。今年打算生产商品熊蜂1.2万箱、捕食螨1万盒,至今,部分产品已经销往东营市河口区、广饶县、利津县和寿光市,用于大棚蔬菜授粉、害虫防控。预计到2025年,将建成集品系采集与评估、育种、规模化生产等为一体的全链条益虫资源开发产业集群。

走进藜麦研发大楼,宛如走进了藜麦的世界:种质资源库里,不同品系的藜麦种子琳琅满目;产业开发成果展示橱窗内,藜麦产品各式各样。藜麦创新平台副主任赵鹏说,这里建有国内最大的藜麦种质资源库及覆盖藜麦全基因组的突变体库,拥有3000多份种质资源和遗传材料,另建有高标准育种试验基地1000亩。今年,计划选育亩产400-600斤的耐盐碱藜麦新品种3-5个,引进藜麦加工企业1家。

新闻推荐

广饶县康居幼儿园接待幼教同仁参观学习

为加深园所之间交流,促进教育质量共同进步,近日,广饶县同泰幼儿园、稻庄镇实验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一行来到康居幼儿园进行...

广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饶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