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一座与石油结缘的城市

东营日报 2019-11-04 10:09 大字

□ 郭秀泉

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正式成立。三十六载寒来暑往,三十六载含辛耕耘,回首东营建市以来的奋斗足迹,尽在弹指一挥间。

穿过岁月的长河,追溯东营的发展源头,自然绕不开“石油”这个话题。这座依石油而生的城市,“石油”成为东营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东营与石油的结缘,还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说起,那时的“东营”只是广饶辛店公社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才逐渐发展和兴旺起来。

东营市的成立缘于油田的开发带动,“东营”名称的由来自然也与石油有关。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村打出胜利油田第一口油井———华八井,获得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在当时让东营村一下子轰动全国;后来,由于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设在东营村,在这一带逐渐形成了以“基地”为中心的油田大本营,从那时起,“东营”这个名称不再局限于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开始有了“地区”的概念。到了1982年8月,中共胜利油田委员会、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向山东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建立东营市的请示报告》,报告中对市名“东营”作了建议说明,同年11月,国务院以〔82〕国函字249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地级东营市,“东营”这一名称最终被确定下来。

从此,这片广袤而荒芜的土地变得热闹起来,开始成为许多人梦开始的地方!

因为石油,这里汇聚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会战大军,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在战天斗地的开拓中,不断诠释着“石油梦”的内涵。

因为石油,这里开启了建设美丽家园的城市梦想,一批又一批建设者以大无畏的精神与盐碱风沙搏斗,让东营由昔日的“山东北大荒”变为现在的“生态城”。

如今,油田大会战的硝烟早已散去,曾经奋战在建设一线的人员也已退休,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在经过岁月的沉淀之后,成为了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

经过近60年的开发,东营已陆续发现油气田81个,原油最高年产量达3400万吨,累计生产原油超过11亿吨,不仅为国家建设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火热能量,同时也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诗,这是所有东营人的骄傲,更是这座城市的无上荣耀!

伴着沧桑一路走来,石油为东营带来了辉煌与壮丽,也延伸着城市的梦想与追求。

依托丰富的石油资源,东营着力打造了石油化工、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这些产业已渐成气候,正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比如,东营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万吨,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0,既是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市,也是全国石化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子午胎年产1.3亿条,占全省的2/5、全国的1/ 5;有色金属产业列入省主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工程,阴极铜产能90万吨,居全省首位;石油装备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3,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这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绩,不仅彰显了东营强劲的工业实力,也折射出城市蓬勃的发展活力。

在时光的流转中,在奋斗的年轮中,东营由曾经的荒凉变为现在的繁华,而过去的三十六年,只是这座城市一个美丽的开始。

在经历了“石油之城”的阵痛与蝶变之后,如今的东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底气。因为这座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这些不仅是东营发展的优势所在,更是砥砺前行的动力所在。

展望未来,在这方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热土上,“湿地城市”正成为东营最具辨识度、最具特色的靓丽名片,“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正成为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相信东营的明天必将释放出更为迷人的魅力!

作为一名与东营同成长的80后、一个地地道道的东营人,衷心地为东营的美好前景祝福,更期待着未来的无限精彩!

新闻推荐

黄河入海 我们回家

黄河,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母亲河。黄河奔腾不息,流出了漫无边际的黄土地,流出了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更流出了熠熠生...

广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饶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