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人生 耄耋老人痴迷毛笔六十载

齐鲁晚报 2019-02-24 05:31 大字

40年前买回来的长白山黄鼠狼尾巴依然保存完好,这也是做毛笔最好的狼毫。一个盆、一个板、两张凳子,就是制作毛笔的工作台。于春明正在做笔头。光梳毛这一环节,就要来来回回重复二三十遍,一直到把杂乱无用的毛梳掉为止。于春明正在阳台上制作笔杆。这套老旧的机器已经三十年了,是当年于春明自己制作的。用来砌材子的白色板子是牛骨头,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了。于春明虽然上了年纪,但是动作依然麻利熟练。制作好毛笔后,于春明总是先蘸上水试一试。本报记者王媛

实习生戴惠卿

摄影报道

有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于春明就是这样的人。

22日,济南阳光和煦,82岁的于春明老人正坐靠在窗户旁边做毛笔。他穿着防水围裙,戴着老花镜,在阳光下用特制的梳子来来回回地梳着狼毫,杂乱无章的狼毫在他手中梳了二三十遍,变得越来越熨帖听话了。

66年前,16岁的于春明生活在“齐笔之乡”广饶县的一个小村子里,村里很多人都会做毛笔,由于当地在古时属于齐国故都,所以当时的毛笔也叫“齐笔”。当时的于春明刚上完小学,因为身体不太好干不了农活,就不顾家人反对开始拜师学习做毛笔。

除了跟着师傅学,年轻的他还一个人跑到菏泽、浙江湖州、北京等地学习外面的制作手艺。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两年,他就学会了做毛笔的所有工序。做毛笔是个既细心又耐心的技术活儿,工序繁琐枯燥,从做笔头、笔杆一直到修笔、完工,有五六道工序。一般做一支毛笔需要两到三人,但是于春明一个人就能完成所有的工序,这一点,一直到现在也是他最引以为豪的。

1953年,于春明从老家来到济南历下文教用品厂工作,由于业务熟练,他很快就做到了管理层。但是,他心心念念的毛笔技艺一直没有丢下。那时候,他的工资只有四五十元,但是为了做一支好用的毛笔,他会花80元去买东北最好的狼毫,和长江以南最好的羊毫和竹子。

一人、一盆、一板,一支笔,一坐就是大半天,一做就是一辈子。退休后的于老更加痴迷于做毛笔了,而这个时候的济南毛笔制作业逐步凋零。济南市用传统方法制作毛笔的老一辈从业人员,只剩下于春明老人自己了。如今市场上见到的毛笔,均为外地制作来济销售的,传统的济南毛笔制作技艺已面临失传。对此,2012年,于老在朋友的建议下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济南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另外,他还收了一名徒弟,来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

如今的于老依然醉心于做笔。他的家就是他的毛笔小作坊,阳台上制作笔杆的机器是三十年前他自己焊接的,四十年前的狼毫还依然干干净净地用报纸包着,每一个制作毛笔的工具都历经岁月沧桑。“你看这个砌材子的白板,是牛骨头做的,是我师傅的师傅留下的,将近200年啦!”于老一边摸着这些“宝贝”,一边滔滔不绝地讲着。眼下,依然会有不少人慕名上门来买毛笔,闲不住的于老就赶紧坐下来给人家制作。“我这辈子,就放不下这支笔啊!”

新闻推荐

长深高速广饶段计划年底通车 东营市交通运输局全面加快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本报2月21日讯(记者张园园通讯员赵秀来)21日,长深高速高青至广饶段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而这忙碌已经持...

广饶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饶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