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招工、招聘旺季到来 本报提醒求职者找工作谨防被骗

黄三角早报 2019-02-15 04:36 大字

本报2月12日讯(记者王超)春节假期刚过,节后招工、招聘旺季随之到来。而每年这个时候,一些不法分子便会瞅准时机,利用招聘或帮忙找工作来骗取钱财。许多人往往因为求职心切,而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为此,本报提醒广大求职者,要通过正规的渠道找工作,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黑中介要严防,有熟人不轻信。2011年,毕业于广饶县一所财经类学校的小张认识了一名高姓的男子,高某称认识相关领导,能够给其办理银行职员工作,但是需要一些“费用”。求职心切的小张信以为真,先后以现金和汇款的方式给该男子送去人民币11万余元。可是钱汇过去好长时间,工作的事情却一直没有着落,高某也不见了踪影,这让小张意识到自己被骗了,遂向警方报案。幸运的是,经过摸排侦查,2013年7月,广饶县公安局民警在济南将高某抓获,为小张挽回了经济损失。

其实像小张这样因为轻易相信“有关系”而被骗的人还不少,东营出租车司机李师傅也是一位受害者。因为多次用车,李师傅与谎称是油田某机关单位的王某熟识了起来,王某看到李师傅为女儿找工作心切,以帮助为其女儿找工作为借口,先后多次骗取李师傅现金总计8万余元。求职心切相信“关系”易受骗,不少违法犯罪分子就是利用了许多人坚信只要有“关系”、有“门路”就能获得好工作的心理,吹嘘自己的神通广大,以疏通关系需要“办事经费”行骗。市民应当了解招聘知识,通过正当途径谋职,首先应当摒弃“关系决定一切”的观念,谨防上当受骗。

2013年,东营区张某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招聘公关人员的招工信息,网上所说的优厚待遇等诱惑的条件,让其很是动心。与“招聘方”见面后,深信不疑的张某按照对方的要求,给对方汇去数千元的保证金与服装费,后张某意识到上当受骗向警方报案。

现在春节过后,政府相关部门都会组织大型招聘会,本报提醒广大求职者,要通过正规的渠道找工作,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在应聘过程中,要留意招聘地点,多了解招聘单位的真实情况,很容易就面试通过,而且承诺高薪的,不要轻易相信,骗子的目的在于骗取钱财,只要涉及钱物付出的就一定要谨慎对待,一旦被骗要保留相关证据,及时向警方报案。另外,求职时必须提高警惕,不要轻信花言巧语,不要将本人的身份证、暂住证等有关证件随意交给招工者,防止被骗子所控制。

这些招聘陷阱要小心

>>陷阱1:

骗取个人信息

现在有很多贩卖个人信息的中介公司,为了获得更多更精准的信息,往往会在网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前来。

提醒:通过正规大型招聘网站求职。

>>陷阱2:

扣留个人重要证件

一些用人单位在面试中以单位需要审核等理由要求应聘者递交身份证、学位证、毕业证等重要证件,并声称暂时由单位保管。

提醒:将证件或证书的编号提供给单位。

>>陷阱3:

镜花水月般的高薪

一些用人单位开出诱人的高薪吸引应聘者,可在高薪的背后往往是超负荷的工作量。

提醒:对广告中的信息进行鉴别。

>>陷阱4:

收取报名、体检等费用

求职面试后,有些招工者会以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保险费、押金、手续费等名义向应聘者收取钱款。应聘者交费后,招工者要么迅速脱身,要么找借口不给安排工作,钱财积累到一定阶段便人去楼空。

提醒:一旦收取费用就放弃求职《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陷阱5:

只“试用”不聘用

有的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在公司业务特别繁忙的时候大量招聘低成本的应届毕业生。等试用期结束,便以各种理由不通过试用或解聘。

提醒:与单位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录用条件。

来源《劳动报》

新闻推荐

花官镇 文化惠民 全域共享

本报讯近年来,广饶县花官镇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文化事业的进步助推幸福指数的提升,以文化软实力的...

广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饶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