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建博物馆 千件藏品免费观赏
□李广寅黄颖
瓷器、农耕器具、文史资料……在东营区史口镇刘一村,村民刘馨斋自建的三层颇具古典韵味的博物馆格外引人注意,1500多件珍藏品琳琅满目,这都是他近20年来跑遍东营各个村落“淘”来的珍品。
时间回到1999年。因为喜欢,刘馨斋开始下乡收集古董。对当时工资只有180元的他来说,每相中一件东西,都要作很大的思想斗争,因为他一直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个鱼盘是我下乡三天才收集来的第一件宝贝。”回想起曾经收集古董的经历,刘馨斋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买这个鱼盘就花了50元,家人一致反对,觉得我买了人家不要的‘破东西’。”但他一直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每次淘回“宝贝”,他都爱不释手,用他的话说:“睡觉前都会摸一摸。”
“这些瓦片都很有年代感,见证了不同的年代,很有研究价值。”刘馨斋告诉笔者,经过近20年的研究,他现在也成了半个专家,“基本的真假可以辨别,不会收到假古董了。”20年过去了,刘馨斋不仅学会了辨别古董,还学会了打理古董。“这些瓷器需要用玻璃罩罩起来,防止被腐蚀。”在刘馨斋眼里,哪怕是一片瓦片都是一个珍宝。
在博物馆内,一张清代的木床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刘馨斋2009年历时半年收集的一个“稀罕物”。“当时偶然得知广饶陈官有户人家有张古代的大床要处理,我便赶了过去,看后觉得很有价值,便跟卖家谈价格。前后跑了四五次,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最终花了8500元把这个大物件带了回来,还给它做了配套的被子、枕头,摆放成了清代起居室的样子,呈现给前来参观的人。”刘馨斋说,这张床雕工精细,床背板上还有郭子仪的祝寿图,每幅图都有一个寓意,曾是官员所用之床,非常有保存价值。为了不让床被虫子蛀蚀,他还学会了“保养”技术,每年给床打两次药,擦拭灰尘更是积极。
展品多了,如何存放成了刘馨斋的心头事。“这么多宝贝,不能我自己看,要让更多人看到,达到它的教育意义,这便有了建立博物馆的念头。”2017年5月份,刘馨斋花了百万元搭建了博物馆。如今,展馆已经慢慢装饰成形,馆内物品越来越多,不仅有反映历史的钱币、地契等物件,还有反映当地农耕文明的各种农耕器具,以及反映史口近代农民生活民风民俗的场景,为研究历史以及了解古人文化提供资料。史口镇刘一村村民刘沣泉说:“刘集民俗馆的建立,也充分体现了我村文化经济建设,对我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深受感动。”
“民俗馆成立以后,馆里展览了革命历史、遗迹,还有一些村民的民俗、织布、农具等等,对下一代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史口镇刘一村党支部书记刘英明说。看着已初具规模的博物馆,刘馨斋打心底里高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我和村里的老一辈琢磨出来的,都有特殊的意义,这里一直对外免费开放,想要参观的市民随时都可以前往。”
新闻推荐
本报10月31日讯(记者段学虎通讯员侯良田宋福永)在刚刚结束的第35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山东省取得了4枚...
广饶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饶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