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名士孙三杰
1579年—1653年,字景濂,号松石,乐安县城南李大庄(今广饶县李鹊镇李大村)人。孙三杰自幼性情倜傥,志向远大,幼年与弟孙三锡一堂共读,友爱悌深。
体恤百姓、不畏权贵:明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授知任陕西凤翔府宝鸡县。到任后,他勤政廉洁,体恤民情,为县民办了许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当时,长安、咸宁两县有一批狡诈的土豪和劣绅,他们依仗有朝中大臣和地方封疆大吏为后台,对上期瞒蒙骗,对下巧取豪夺,历任知县都不敢去摸“老虎屁股”。因孙三杰治理宝鸡县政绩卓著,后被调任长安,兼任咸宁县令。他到任后,体恤民情,对“大滑”的劣迹进行了详细调查,掌握了他们大量的作恶证据,不畏权势,对有恶迹者严惩不贷。因其治理有方而政绩卓著,一时轰动朝野,不久晋升为兵科给事中,由边关小县的七品官,一下子擢升到朝廷参与国家大事的处理。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皇帝为选录人才,敕令孙三杰为主考官。他接到任务后,认真组织,严肃纪律,所录取的都是才华出众之人。之后,朝廷多次让他负责考试事宜,深得当时政坛的称颂与敬佩。
忧国忧民、冒死进谏:明崇祯年间,内外矛盾日益尖锐,又值天灾,赋税苛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农民起义不断。身为给事中的孙三杰忧国忧民,对朝廷重臣内讧深恶痛绝,写出了针砭朝政时弊的《论内外文武不和疏》。针对礼部尚书周延儒庇护登州参军和登莱巡抚降清误国行为,大义凛然地写出了《纠辅臣误国疏》。而崇祯皇帝却视作“挟私诬捏”,惩罚以降其职。孙三杰怀着“文死谏”的悲愤,一疏再疏直至《五纠奸辅疏》,连续5次弹劾首辅周延儒误国,其铮铮铁骨,令人钦敬。然而奏疏终不见用,孙三杰看到明王朝已是病入沉疴,回天无力,乞病还乡。
清军入关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起用明朝遗老贤臣的方针。对孙三杰的规劝之声甚嚣尘上,但他以忠于明王朝为己志,情愿老死故里。清顺治十年(1653),孙三杰56岁时,病逝于故里乐安县李大庄。
(市文广新局供稿)
新闻推荐
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六班许博涵每个人都有自己敬佩的人,有的人敬佩老师,有的人敬佩警察,有的人敬佩...
广饶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饶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