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漳县讯(通讯员苟文杰)近年来,漳县科学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着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旅游体系,使乡村“颜值”高起来了,产业“活”起来了,农民“富”起来,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聚焦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乡村振兴“主引擎”。该县抓住被列入全省道地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蔬菜设施农业、食用菌发展重点县的良好机遇,按照“县级统筹、全县多元”和“一乡多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科学合理规划适合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已基本形成以西南部高寒阴湿山区、中部浅山阴湿区、浅山半干旱区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区;河谷川区高原夏菜、二阴区设施蔬菜及高寒阴湿区野生蔬菜为主的蔬菜生产区;龙河谷川区地膜马铃薯、西南部二阴山区和半干旱区良种扩繁为主的马铃薯生产区;四族、石川、东泉黑木耳,三岔金耳、松茸,殪虎桥羊肚菌等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区。通过大力推广农村“三变”改革与“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持续健全完善农民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吸纳务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60家,全部正常运营,总注册资金达19.1亿元,成员达1.5万余人,带动农户6万余户。同时紧盯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采用“菜单式”精准培训方式,由学员“点菜”,政府“买单”,培训班“下厨”,重点围绕产前服务、产中指导、产后跟踪,通过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等项目,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661人,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聚焦农村电商提质增效,注入乡村振兴“催化剂”。该县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培育了一批电商示范镇、示范村和优秀示范网店,积极推进“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动,初步走出了一条“电商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按照“互联网+”行动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新机遇,加快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农商互联,电商扶贫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电子商务县级服务中心1个;建成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3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112个、个人网店295家,主要经营中药材、沙棘系列产品、土蜂蜜等特色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000万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农村创业带头人、种养殖大户、农村贫困户、扶贫企业等人员,组织开展农村电商创业就业培训,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村青年参与电商创业活动,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累计培训82期6210人。
聚焦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点亮乡村振兴“新名片”。该县按照“保护开发两山一井、推动经济翻番升位”的发展定位,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禀赋,着力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全力打造陇上生态旅游康养名县。加快推动国家4A级贵清山、遮阳山景区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造提升,全力构建“两山”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累计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投资2.99亿元;完成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项目签约4个,总投资7.5亿元,落地建设项目1个。围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旅游度假区,推进乡村旅游业提质增效,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6条、乡村旅游基地15个,完成5个县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新建农家乐、特色小吃示范户412户,完成提升创建星级农家乐50户。把节会活动作为延伸旅游消费链条的重要举措,成功举办漳县贵清山文化体育旅游节等大型节会3场次;挖掘弘扬漳县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美食文化旅游产品,创作优秀文艺作品35个,挖掘非遗项目23项;在景区设立公益性服务岗位130个、旅游购物摊点66个,辐射带动1500户群众开展农家乐特色餐饮、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经济。
聚焦劳务输转促民增收,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该县坚持把劳务输转作为增加贫困群众劳务收入、解决就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招聘会、线上线下招聘会、“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转行动,加大输转力度,尤其是注重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转工作。为用工企业和务工群众提供面对面交流和洽谈的机会,实现用人单位与外出务工者的双向选择,有效解决参会用工企业当前用工紧缺和广大劳动力就业难问题。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1800多个。同时在全县范围内摸清劳动力底数的基础上,对劳动力人口底数、劳动技能、务工地点、就业意愿等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排查,并同步建立劳动力外出务工“六张清单”。截至目前,全县共输转劳动力49555人,实现劳务收入38401.15万元,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22933人,实现劳务收入13681万元。
新闻推荐
2021年第一季度市政府履责管理考核漳县及市直部门排名靠后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人被约谈
本报讯(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石建强)因漳县在2021年第一季度政府履责管理考核综合排名最后一位,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漳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