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年月张向鹏和韦祎在岷县受灾群众家里做灾情评估张向鹏

兰州晨报 2016-06-06 08:48 大字

2013年7月,张向鹏和韦祎在岷县受灾群众家里做灾情评估。张向鹏在救灾现场发放物资。

都是志愿者,心甘情愿为受灾群众付出自己的汗水。也因为志愿活动,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爱情之路,因为志愿而熠熠生辉。

1.救灾

和张向鹏相爱的时候,韦祎绝对没想到,这个决定会让她在两个月之后,竟成为了同级450名同学的“师母”。

2013年7月22日上午,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6.6级地震,一个月前从甘肃政法学院毕业的张向鹏带领一支经常在一起做公益的志愿者队伍赶赴岷县救灾,正准备升大三的法学专业师妹韦祎,也在同行之中。

救灾是一项实实在在艰辛的工作,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很难感同身受。一方面,目之所及的家破人亡,随时降临的次生灾害,让精神始终处于高强度的冲击和紧张之中;另一方面,在灾区,志愿者能搭把手的,基本上都是扎扎实实的体力活,一旦确定领到某项任务,几乎不再有性别和时间的概念。

张向鹏带领的人负责的是救灾物资的发放,清点物资,核准人数,有序发放,签字确认,一项一项都马虎不得。

当时只有23岁的张向鹏,选择了一种简单直接但是非常有效的办法来控制现场秩序:“只要有一个人不按照要求排队,我们立刻把车开走,停止所有的物资发放。”

一车一车的矿泉水、方便面、帐篷等紧急生活用品被安全地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张向鹏和队员们却经常饥肠辘辘,甚至体力不支。车上的水和面,都属于救灾物资,即便是工作人员,也根本碰不得。每天工作一旦开始就要马不停蹄,结束基本上都是在晚上九十点钟,回到驻地,才能喝上一口热水,吃上一碗泡面。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坚守,同去的志愿者大部分都返回兰州了,只有张向鹏和小师妹韦祎继续留了下来。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俩发现了另外一个在灾难中几乎被隔绝的村子,因为地处偏僻,在地震发生后的半个多月里,全村就只进去过一车救灾物资,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这个村子更像是一座孤岛,没有灾情传递出去,也没有任何救灾力量进入,村民的自救能力有限,张向鹏和韦祎进入这个村子的时候,那场半个月前的灾难,看起来就像刚刚发生的一样。

“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60岁左右的男人。我们看到他的时候,他正躺在一片废墟中的棺材上睡觉。”男人家里备有两口棺材,一口是为他80多岁的老母亲准备的,另外一口是为他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准备的。地震发生的时候,老母亲刚好去了外地的女儿家里,而妻子也恰好出门不在家,于是在房子倒塌后,男人自己爬上了棺材,既当床,也当家,同时还防着自己的身后事。

“我经历过丧事,也见过棺材,可是在四周一片废墟当中,看到一个大活人睡在棺材上,那种震撼,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述。而且我也无法确定,我所感受到的,到底是他们对生活、生命的那种豁达的态度,还是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能为力。”多年的志愿者生涯,让张向鹏印象深刻的,不是自己曾经做过什么事,而是在每次公益活动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总是以各自特殊的状态或者选择,在张向鹏的生命中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印记,看起来无足轻重,却总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候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张向鹏的生活。

张向鹏和韦祎当即将这个村庄的灾情向指挥部进行了汇报,申请救灾物资,并带领志愿者连续为村里运送物资5天,让这个村庄的灾情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因为这件事,张向鹏在2013年11月,荣获壹基金抗震救灾个人贡献勋章奖。

更重要的是,在相同的追求和付出中,他们得到彼此的认同和好感,两颗心慢慢靠近。

2.爱情

在灾区的日子里,志愿者除了要参与各项救灾工作,还常常要充当心理引导师。正是这些琐碎的日常工作,让身为女孩的韦祎更为敏感地捕捉到了灾难对于人的心理伤害,她意识到,救灾必须得救人的心,也许会对他们日后的生活更为重要。

此间,已经读了两年法学专业的韦祎忽然萌生出了一个坚定的想法:更为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为更多需要的人做心理重建。转专业显然已经来不及了,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等本科毕业以后跨专业考研。

韦祎的想法得到了师兄张向鹏的肯定和支持。两颗年轻的心,在灾区的日日夜夜越靠越近。

岷县的救灾之行结束时,张向鹏和比自己小4岁的小师妹韦祎恋爱了。

两个月后,学校开学,曾经是校学生会主席的张向鹏,留校任辅导员。在分配工作时,尽管张向鹏“死都不愿意”,韦祎这一级辅导员的担子,还是落在了他的肩上。于是,公益路上的恋人,瞬间转换成了师生关系,这让两个人多少有些哭笑不得。

在韦祎的记忆中,自己大学时期的爱情特别艰难,完全没有同龄人的甜蜜和浪漫。因为必须要低调,两年中,除了工作中的接触,张向鹏甚至不能和她多说一句话,约会就更是奢望。唯一能将两人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还是各种志愿者工作和公益活动,一起去天水娘娘坝洪涝灾区,一起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申请温暖包……

“我觉得这样也挺好,我们之间的感情,都是在一次一次的公益活动中一点一滴积累沉淀的,虽然少了些浪漫,但是多了份踏实,让人心安。”

“其实我觉得也挺浪漫啊。现在不是流行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嘛,我毕业了,你还没有,我就陪着你一起毕业。虽然不能经常约会聊天,但是我每天都能远远看着你,而且我还是你的辅导员,也算是参与见证了你每一天的青春和成长。”2016年5月24日,又到了毕业的季节,张向鹏和韦祎故地重游,在学校对面的一家火锅店里,他突然冒出了这段让韦祎觉得深情不已的话。

这就是他们的爱情。

“其实上学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都知道,但是因为平时我们俩都特别注意,所以也还好。就是毕业散伙饭的时候,被他们整惨了。”在一年前那场每个毕业生都必须经历的饭局上,张向鹏和韦祎被“强迫”当众拥吻。之后,韦祎大学毕业,继续准备跨专业考研,而张向鹏也离开学校另外谋职。

3.未来

“主要还是想多些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校里实在太忙了,她经常说我的工作状态是5+2,白+黑。”张向鹏喜欢的事情,还是做公益。在大学里当辅导员期间,有个学生的弟弟得了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学生情急之下找到辅导员求助。张向鹏在了解基本情况后,立即向学校、学院领导作了汇报,号召社会公益组织及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募捐。为保证募捐活动公开、透明,张向鹏每天制作简报,善款的清点全程录像,随时通过线上和线下公示。这场募捐持续了一个月,最终筹集到了23万元的善款,使白血病患儿的病情得以控制并出现好转。

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拯救,张向鹏感到欣慰,但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的募捐求助电话,却又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扰之中:这个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有那么多,如果仅靠某个人的努力和爱心募捐,到底能帮助几个人?但是如果不依靠这种方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公益模式?政府的制度保障和作为固然重要,民间的公益团体和力量又该如何承担、协作、发展?

正是带着这样的一份思考,离开学校的张向鹏不再加入任何一个公益组织,而是在工作之余选择一个一个具体的公益项目,淡化社团、组织界限,穿梭于各个公益协会之间,尽己所能地参与、联系、协调。合作过的公益组织多了,张向鹏多年的经验积累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于是总有一些组织极力邀请他加入,每当张向鹏婉言谢绝,也会得到一些不太正面的评价:“你是个不负责任的人,你是不是害怕自己承担责任?”

“我不是害怕承担责任,不管我在不在某一个机构,只要是我自己做过的事情,我都会全权负责。我不接受邀请,一方面,是因为担心自己能力有限,反而制约了组织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精力有限,我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全部投入到具体的公益项目上,而不是消耗在某一个机构里。”张向鹏严肃得像是发表声明一般。

经过又一年的努力,韦祎终于顺利通过了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3个月后,她将开始新阶段的学习。张向鹏则被推荐去参加草根公益之星的评选。

“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将这条公益之路坚持下去。等将来有了孩子,我们就带着他去岷县,让他看看爸爸妈妈的爱情开始的地方。”韦祎一边催着张向鹏多吃两口,一边笑着憧憬。

“你还想了个远啊!”张向鹏一本正经地调侃身边的女友,一抹笑意却像水一样在眼底荡漾开去。

文/ 兰州晨报记者 赵莉

图/ 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定西,我们一起不放弃

22日早晨,一场大地震袭击了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地处甘肃省中部,十年九旱,自古便有“苦甲天下”之称。而岷县这个有着“当归之乡”美誉的偏远小县城,就在去年刚刚遭受...

漳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