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岭村的扶贫事本报通讯员 韩迎东 包磊
前几天到漳县盐井乡采访,偌大的乡政府院内“门可罗雀”。年轻的乡干部包磊行色匆匆,说乡上的干部都下到贫困村去了,他也要去自己帮扶的张家岭村。说起张家岭村的扶贫工作,包磊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于是,我们决定跟他去张家岭村看看扶贫工作中的那些事、那些人……
张家岭村距离漳县县城6公里,海拔2250米,全村耕地面积2850亩,适合种植小麦、玉米、蚕豆、当归、党参等农作物;全村辖7个社298户1362人。2014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为2512元。
搞好扶贫工作,水、电、路是关键。电就不用说了,这些年国家电网改造工程基本覆盖了广大的农村,动力电的改造也全部完工。2014年底,张家岭村自来水入户仅覆盖刘家坪社39户176人。去年盐井乡在张家岭、贾家坪等6个社实施灾后重建安全饮水工程,现在已经全部竣工,有效解决了全村自来水入户问题。再来说说路,以前张家岭就没有一条好一些的路,全部都是三轮车、摩托车压出来的土路,又颠簸又难走,这种情况在张家岭已经持续好些年了。去年,盐井乡趁着“扶贫”的东风,下大力气解决张家岭村的行路难问题。在“通畅工程”中投资200万元硬化盐井村至张家岭社4公里道路;借助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投资400万元硬化刘家坪社至柳林子社、贾家坪社至高上社至张家岭道路8公里;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投资20万元,在村内主巷道安装了路灯45盏。
张家岭村的驻村组长叫马天明,个子不高,当过兵,声音洪亮,虽然年轻,但也是盐井乡的老干部了。他说“张家岭村的村民祖祖辈辈就没有这么好的路,修路时每天我都要到村上来看一下施工情况。”他又说,在农村工作中,修路不可避免要占用群众的耕地和树木,当路修到一户农户家门口时,需要砍掉他家的三棵树,农户提出要赔偿,不给赔偿他就阻碍施工。马天明给这户群众做工作,做不通,施工只好暂时停下来了。结果第二天,这位农户主动找到马天明,要求施工,不要赔偿。当时马天明很好奇,就问为什么?农户说“村上的人知道这件事以后都骂我,说我阻碍修路,我错了”。马天明说,群众脱贫的心情很迫切,基层干部肩上的扶贫担子很沉重,老百姓的期盼很简单,就是要我们踏踏实实的做些工作,只要是能为群众带来方便、带来希望的事,他们就会毫无保留的支持。
一个贫困村想要脱贫,想要发展,光靠种地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种植、养殖的路子。从2014年开始,张家岭村就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核桃和玉米种植。形成了以千亩核桃基地和千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示范点为龙头的种植业,共种植核桃树苗2.5万棵,总面积达1153亩,预计三年挂果。乡政府投资2.6万元,补助地膜3吨,建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示范点1000余亩。这些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同时张家岭村在原有的养殖规模上继续加大投入,去年投资42万元扶持70户贫困户引进小尾寒羊420只,投资14万元修建了暖棚70座,为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路好了,水通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不能放松。去年,张家岭村新建文化广场2个、占地600平方米,配备了篮球架和乒乓球桌,同时双联帮扶单位县质监局为广场添置了一批健身器材,为张家岭的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说完了那些事,我们再来说说那些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要落到实处,必须要靠基层干部,基层干部的工作实不实在,服务群众的态度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周霞,张家岭驻村干部,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群众基础深厚,曾经有人开玩笑“这张家岭的事情,社长说了群众不听,周霞说了马上就同意了”,可见她受群众喜爱的程度。朱小芸,张家岭驻村干部,虽然是老干部,却从没有一天放松过自己的职责,下乡、入户、做群众工作样样拿手。陈浩,张家岭驻村干部,性格沉稳,能吃苦,工作忙的时候经常见他晚上加班的身影。李华,张家岭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县质监局副局长。虽然是名女同志,但她对工作的那份热爱的劲头是很多男同志也比不上的,来到张家岭村后,她和驻村干部一起下乡入户,了解群众的困难。
扶贫,是一场艰巨的攻坚战。马天明说,既然当了国家干部,就要对得起自己身上的职责,对得起老百姓的期望,踏踏实实的为群众做事,为群众解决困难。2015年,张家岭村的帮扶干部很好地诠释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内涵。
新闻推荐
...
漳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