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碧水写华章励精图治铸辉煌 ——礼县水务局小农水工程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郭鹏 通讯员李天琪
一座座灌溉设施,密布沃野,浇灌着八方良田;
一处处饮水工程,贯通乡间,润泽村民的心田;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素有“秦皇故里”之称的礼县,深切感受到了水利发展为当地带来的变化。远处,西汉水宛若玉带,近处各类农作物长势喜人,那狭长的油菜田就好像大自然的腰带,盘绕山间,与小麦的绿色相间,交织成装饰田野的美丽图案,山坡上,果树排列整齐,雪白的花朵犹如白雪覆盖。微风吹来,嫩绿的树枝翩翩起舞,舒展着它那美丽的姿态。“这都是县上实施的小农水工程带来的变化”,不远处,一位忙着修剪果树的老乡这样告诉记者。他所说的小农水,指的是在西汉水沿岸苹果基地内建成的山坡果园高效节水管灌工程。
过去,因水源不足,产量低,遇到干旱,不要说蔬菜,就连果树也望水止渴,没有办法的农民们只能从300米远的河里挑水灌溉,因此不敢多种蔬菜,大部分土地闲置,一年收益只有凑合着自己吃。2009年,通过多方积极争取,礼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一场大兴农田水利的攻坚战在全县打响。县上科学制订了《礼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实施方案》,规划对苗河、红河两大万亩灌区的末级渠系进行节水改造,西汉水沿岸的苹果基地和土地流转果园内配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方案涉及的礼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分三期实施,主要分布在西汉水沿岸的城关、盐官、祁山、永兴、崖城和石桥等6乡镇24个行政村112个自然村,受益人口约2.8万人。
利用3年时间实施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共新建、改造、衬砌斗农渠124条192.1公里,整治田间毛渠249条395.2公里,新建、维修渠系建筑物2110座,埋设田间管网227.91km,改造机电泵站7座5处,平田整地1.54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在该县的实施,新增、恢复灌溉面积3.2万亩,发展山坡果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300亩,从根本上解决了渠道的阻水、渗漏和最后一公里卡脖子工程等瓶颈的制约问题,灌区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62以上,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配套齐全的农田灌溉渠系网络基本形成。
有了水,产业有了出路。如今,在全县境内主要水系西汉水上游沿线发展机井和自流引水节水灌溉,在半山干旱区发展雨水集蓄工程,在农业示范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增灌溉面积19.2万亩。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
依靠水利改变的,又岂止是西汉水沿岸呢!近年来,陇南市礼县大打水利建设大会战,水利事业突飞猛进,这块被誉为秦人走向中原成就霸业的摇篮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城乡供排水工程已建成或即将建成,“小农水”建设遍地开花,水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一条条逶迤山间的渠系长龙,一个个润泽城乡的生命工程,让一片片沃野田畴充满生机的同时,一幢幢有着现代繁华气息的高楼拔地而起。
这块秦人的真正发祥地,丰碑般地涌现出一座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这巍然屹立的丰碑,是当地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正确决策和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写就的壮丽诗篇和雄奇华章。
打一场水利建设攻坚战
常言道,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只有水,才能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礼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丰富,但由于该县地势处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海拔落差大,山峦重叠,坡陡谷深,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山谷切断较深,山地面积大,丰富的水资源难以有效的利用,造成的恶果就是丰水年容易形成闹灾,缺水年往往大旱。全县仅有红河、苗河两座水库,难以抵御较大旱灾;加之两水库年久失修,带病运行,需要改造和维修。此外,礼县建于2008年以前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标准低,配套差,年久老化失修,管网“跑、冒、漏、渗”等现象严重,工程效益衰减,工程运行困难,甚至有的处于瘫痪状态。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问题,对兴水利、除水害这一治国安邦的大事作出部署。为尽快消除水利瓶颈制约,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礼县县委、县政府决定乘势而上,及时对全县水利工作作出部署。紧紧围绕全县发展大局,坚持“民生为本、项目带动、科学兴水、人水和谐”的工作思路,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的原则,紧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有利机遇,开拓创新,奋发图强,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山洪灾害防治、江河干支流、中小河流治理和抗旱应急水源等重点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水利工程的防灾抗灾能力全面提升,群众饮水条件大大改善,基础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全县社会经济的转型跨越式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水利支撑。
为确保全县水利建设大会战顺利推进,县水务局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的工作机制。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到水利大建设工作中去。局分管领导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局机关及下属单位技术人员齐上阵。每个项目都有一套人马,细化工作方案,交叉平行作业,使各个项目有序快速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方面,在红河、永兴、龙林等17个乡镇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0处,解决10.33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江河干支流西汉水治理项目方面,新建西汉水罗家堡至盐官镇堤防、西汉水祁山至永兴檬张堤防2处37.2公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方面,新建永坪河冉城至平泉、清水江张堡至教面堤防工程,共综合治理河长15.9公里,新建堤防26.7公里,加固堤防6.4公里;山洪灾害治理项目方面,综合治理石桥镇谷峪沟、城关镇姬家沟、永坪乡石瓮沟等山洪沟道7条53.12公里;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力争在今年6月全面完成灾后重建第二批项目,包括20处堤防和1项小农水工程建设任务;抗旱应急水源项目方面,新建城关镇、龙林乡和燕河水厂抗旱应急水源工程3处,解决近30村2.5万南城区居民和农村人口在持续干旱期内的抗旱应急饮水问题,同时发展山坡果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00亩,工程目前已全面实施,计划8月底全面建成投运。
由于规划超前,扎实推进重点项目规划和前期工作,努力做到编制一批、申报一批、立项一批、兴建一批水利工程项目,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科学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水利建设大会战迅速在全县打响。在建工程加快进度,拟建工程提早实施,全县重点水利项目取得重大进展。2014年,礼县共开工各类水利项目84项,工程总投资达1.51亿元。当年完成71项,完成工程投资1.2亿元。新建西汉水磨石至江口段、洮坪河、湫山河等堤防工程20处53.4公里,维修加固燕子河、峁水河堤防3处8.9公里,综合治理河长28.6公里;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1处,解决4.5万农村人口和1.35万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保障体系构建“礼县模式”
完善的水利水电项目管理,能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效规划、组织、协调管理,达到在人、财、物等约束条件下,实现最优项目建设的目的,实现预定的目标。在施工项目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加强对工程质量、成本安全的管理方面,礼县水务局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新路子。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提供有力组织保障。为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项目实施中,礼县层层建立健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水务局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卫生、审计、监察等部门为成员的县农村饮水安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水务局,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等日常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头号工程,每年列入县政府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着重抓好。县水务局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列入了年度工作重点,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密切关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展,多次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工作,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工程建设排忧解难。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全力配合,广泛宣传,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和实施环境。由于领导重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监督到位,从而为礼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推动水资源优化配置。礼县水务局紧紧把握“五个原则”:一是合理配置水资源。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条件,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沛、水源可靠、便于卫生防护的水源。二是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尽量采用重力自压供水(即自流供水),节约能源,降低制水成本。礼县多年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0%以上饮水安全工程采用重力自压供水。三是在人口较密集、地形条件适宜的地方新建联村水厂(即集中连片供水工程),提高供水入户率,有效降低成本,如宽川流域、乔川流域、翠峰片、雷王片、白河镇中山片等集中联片供水工程,随着城镇建设的延伸,供水管网也在不断地向周边辐射延伸,促进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宽川、湫山、雷王三乡人饮全覆盖,改建了现有一部分乡镇、村级供水工程。四是在条件较差的丘陵、山区以村为单位兴建单村供水工程,居住集中的地区修建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全县有55%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采用单村分散式供水。五是充分利用山泉、沟溪等零散水源,在没有水源的地方实施了一批集雨场水窖,解决了部分干旱山区群众的饮水。
在工程设计方案选择上,该局力求做到“五结合”:即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双联工作相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灾后重建相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工作相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灌溉区改造相结合。通过多方优化组合建设方案,促进礼县水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加快推进工程建设。一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由县政府与各镇政府签订农村饮水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职责和完成期限。二是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县委、县政府把这项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年度岗位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与领导班子乃至整个单位干部职工年终奖金直接挂钩,以行政保障力推动工作落实。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对未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工程质量不达标的乡镇,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责任;对县农村饮水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不认真履行职责,影响工作进度的,严肃追究单位主要领导责任;对施工单位工程达不到相关质量标准的,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追究责任,不按时限要求完工的,以后停止向其发包任何工程项目。
多措并举,多元融资,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落实到位,礼县坚持实行“政府投资为主导、农民投入为基础、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一是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积极主动向省、市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县、乡(镇)两级克服“等、靠、拖”的思想,积极筹措落实配套资金,改变了“不见钱不开工”的做法,在国家补助资金未到位时,想方设法优先垫付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开工建设。三是充分发动群众自筹资金。该局通过形式多样、深入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村民对工程建设的认识从不理解、不支持到积极响应,自觉自筹资金或投工投劳,大力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四是盘活和用好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入合作竞争机制,建立承包制等多种形式的融资体制,多方筹得社会资金。
严格管理,加强监督,确保资金规范使用。礼县在多年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中,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按规定落实到工程项目;地方政府按规定筹集到的资金,以各地各项工程规模的大小按要求进行适当调配,做到资金专款专用。县级以上政府的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工程供水主管及蓄、净水工程,县级以下地方政府、群众自筹等资金主要用于入户管网建设。
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财政支农资金报账制管理。按照要求,由县水务局成立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报账制实地核查小组,做到报账程序规范,报账内容与建设内容相符合,工程款的拨付按进度、分批次落实。除了实行报账制外,还实行财务公开,增加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工程安全。同时,由县审计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动态审计,每拨一笔,审计一笔。对建设资金的账目、凭证、用途进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
建章立制,建管并重,实现工程良性运行。为保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建设质量,礼县严格按照项目法人、招标投标、建设监理、集中采购、资金报账、竣工验收“六制”的要求,坚持建管并重、以建保管、以建定管的原则。建设上,严把了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四关。管理上,遵循 “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用水户协会政策,制定了《礼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水户协会章程》和《礼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水公约》。协会由全体用水户组成,参与监督工程水源地保护、水价核定、水费收取、管网维护等工作,并协调解决群众用水纠纷等问题。近年来,礼县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为了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让广大农民共享水利建设发展成果,在工程规划和建设上优先整合现有建设资金和原有工程资源,打破乡镇和行政区域限制,以“整乡镇、小流域、整片区”为建设单元,采用集中联片建设模式,建成了雷王乡集中供水工程、宽川乡万人供水工程、乔川沟流域供水工程配套小农水、翠峰流域集中供水工程和白河镇中山片等一批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随着大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运行并发挥工程效益,在运行管理上,经过礼县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全县初步形成的工程管理模式主要有协会管理、公司化管理、村委会管理及自管自用等四种管理模式。一是采用协会模式。主要对较大规模的集中联片管网工程(主要指多村联片管网集中供水工程),主要采用协会管理模式,工程产权归县集中供水工程管理中心所(水务局下设单位)。如宽川乡双崖集中联片供水工程,采用协会管理,同时各村村委会协助管理,协会委托一人对主体工程水厂、上水管、蓄水池及供水主管进行管理维护,各受益村按户付给管理人员报酬,户均报酬1元/月,水费按村内总表,每方0.8元收取。工程管理比较到位,运行良好,效益显著。二是采用公司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集中联片、整流域、整片区建成的农村供水工程。如乔川沟流域、雷王乡联片和白河镇中山片等集中联片供中工程,均采用公司化管理。这几处集中供水工程由于目前还处在工程扫尾阶段或刚建成工程,实行的是公司化管理,公司正在组建和完善中,目前公司管理制度及水厂管理制度等均已编制完成,由县水务局集中供水工程管理中心所均已委派一名职工,具体督促公司的运行管理,作为工程运行管理的行政负责人(该人员薪资由县水务局负担,不向工程收取),工程管理公司水厂负责人及村内管理人员已基本落实,目前正在进行划分管护范围及管理内容,预计年底以上三家公司可正常运转。三是采用村委会管理。主要适用于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工程产权归村集体。工程管理分为自流和电提两种,一般均由村委会管理,但自流引水工程大多无具体管理人员,如工程出现故障,由村委会组织村民集体维修管护,此类管理模式较为落后。电提工程管理,一般由村委会委托村内有意愿村民管护,主要负责工程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及村内管网的维护,以及水费的收取。工程规模较大的(150户以上),其报酬在水费中提取,工程规模较小的,其报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水费中提取一部分,二是村委会对管理人员安排1-3人的低保。四是自管自用。主要适用于水窖及机电井工程,采用自建自管自维护模式,由受益户自行管护运行。通过一系列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实现了供水工程的长效运行。
“小农水”谱写“大民生”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改善民生的支撑。“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曾是多少耕耘者难以企及的梦想。
三年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礼县水务局着力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努力把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打造成全县精品工程。为确保小农水项目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实现“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目标,按照《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和《甘肃省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以及水利行业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扎实有效推进了项目建设。
为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成优良工程,人民满意工程,县上注重在优化方案、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坚持把水源的可靠性、水量的保证性、使用的方便性、质量的耐久性作为工程设计的重点。一是项目选择遵循“三个原则”。即:群众急需的原则,长远治本的原则,经济高效的原则。二是项目规划做到“三个统筹”,即:统筹考虑渠水配套,防止有水无渠或渠成水干;统筹考虑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防止发生争水矛盾;统筹民心民愿,考虑承受能力,防止加重农民负担。三是工程设计做到“三个结合”,即:尊重历史习惯,路渠结合,方便通行;合理布置渠系,进水退水结合,方便灌溉;满足设计要求,灌溉防洪结合,实现兴利除害。同时严格实行“四制”管理项目,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和资金公示制,从而规范了工程建设程序。
针对项目区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礼县通过落实“社会监理、政府监管、群众监督”的三级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了工程质量上台阶。首先,领导坚守一线把质量,全过程跟踪服务,监督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返工和浪费材料,对群众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及时进行处理;其次,工程监理驻扎工地保质量,采取建立工作日志、记录隐蔽工程、制作工程质量验收单等三项措施,对取水工程、引水工程、安装工程、配套工程等四个环节,做到有村干部、技术人员和指挥长签字验收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第三,聘请受益群众查质量,项目区聘请25名受益群众为工程质量监督员,对义务工使用情况和基础开挖情况进行监督。与此同时,定期组织项目施工单位,交叉检查找问题,取长补短抓整改,总结经验促质量。
人民群众是小农水建设责任主体和受益主体,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小农水建设和管理,是实现小农水设施永续利用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措施。项目建成后,迅速对已完工的项目及时办理了工程移交手续,明确用水协会的管理职责、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对渠系工程、配套建筑物、公示牌等设施,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实行了责、权、利的统一和管护责任的落实。同时,按照群众自愿、核算成本、按亩计收、保本微利的原则,由乡镇政府审批,协会统一收缴,有效地解决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国家建、大家用、都不管的现实问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大规模的实施小农水重点项目,“小农水”项目建设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项目区山、水、田、林、路、渠、院、房、气等得到了综合改造,基本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产业旺”的标准,如今建成的小农水已滋养着项目区的每片土地,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新闻推荐
本报漳县讯武阳中学、武阳三小如期建成,实现了秋季招生的目标,标志着漳县教育类重建项目的基本完成。武阳中学、武阳三小均为寄宿制学校,该项目建成使用,极大地改善了该县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布局结构优...
漳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