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医吃上了“定心丸”

甘肃日报 2014-01-10 19:45 大字

村医吃上了“定心丸”

本报记者 陈泳 实习生 盛捷

北顺村新建的卫生室,是一座时尚气派的二层小洋楼。别看只是个乡村卫生室,这里有门诊、输液室、中医理疗室,不仅各类中西药齐全,连B超机、心电图仪等医疗器械都能看到。

“这都是双联以后配上的,卫生室能发挥功能了,我也能在这待住了。”村医洪满定穿着白大褂向我们介绍着情况。

1995年,洪满定自费上完了兰州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回到村上当了一名村医。“我和妻子都上过学,不太会种地,几亩地每年亩产只有400斤,3个孩子一长大,口粮都不够吃了。”回忆起当时家里的窘境,洪满定直摇头。

那时,村卫生室设在洪满定家中一间破房子里,看病的人是不少,但都没几个钱,大部分都是赊的账。到2004年,虽然县卫生局对村医的补助从每月8元涨到了每月500元,可对于没有致富门路的洪满定来说,家里的日子依然过得很吃力。

2011年,洪满定在父亲的资助下,到河对岸的漳县新寺镇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药店,家庭情况才有了好转。可洪满定又放心不下村里的父老,总觉得自己对村里有了亏欠。

在2012年双联行动之初,洪满定看到村子有了发展的希望,干脆把药铺打掉,重新搬了回来。他认为,有了双联政策扶持,村子肯定有大发展,医疗等服务也得跟得上才行,自己必须回去出一份力。

如今,在宽敞明亮的村卫生室里,拿着新农合“一卡通”来问病抓药的人出出进进,洪满定整天诊断、抓药、刷卡、填表……忙个不停。

洪满定介绍说,药品都是按新农合统一标准“零差率”出售,每年由县医疗主管机构向他按比例进行补助。“一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为村民服务呢?”他笑着说。

2013年,洪满定的爱人还用拿到的双联惠农贷款和危旧房改造款,在临街开了村里唯一的一家粮油店,1年下来收入了3万多元。至于家里那几亩“薄地”,洪满定则放心地租了出去,每年还能收入个1000多元。

洪满定高兴地说:“现在家里还背着10万元的债,但我心里一点也不慌,这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今年,大儿子去西安念医科大专了,我打算动员他毕业后能回来工作,继续为北顺村服务。”

新闻推荐

亮亮堂堂过年本报记者 陈华 通讯员刘君倩

亮亮堂堂过年一场大雪过后,千里岷山银装素裹,分外冷寂。新春佳节到了,灾区群众能不能用上电?能不能过一个亮堂、温暖的年?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随定西供电公司“帐篷供电所”的员工,来到岷漳地震重灾区岷县...

漳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