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渭源县域的木雕
□杨世明
位于鸟鼠山下的渭源山区,在千山万壑中有许许多多黑白相间、高低错落的古民居。当人们驻足一个深宅幽巷,无不惊叹其精湛的雕刻艺术。虽然百余年来经历了兵荒战乱、风雨剥蚀,但仍有很多雕刻精品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如今,明清时期渭源的“砖、木、石、竹”四雕如四朵奇葩,向人们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四雕”中,以木雕数量最多,这是由于渭源山区木材资源充足,古建筑中的室内装饰、家具大都是木质结构,这就为木雕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渭源的木雕作为建筑的装饰不仅在门、窗上,古祠堂、寺庙、书院、古民居的梁头、柱托、斗拱及至床、榻、桌、椅、条几、梳妆台、橱柜,以及厢房上的拼花拦板、四合院屋檐下的挂络,各类木雕皆镌刻精细、玲珑剔透。形式上有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有的多层重叠,深度达十多公分;有的木雕图案中的小门、窗可以转动。这些木雕浑朴自然、和谐严谨,其布局之奇巧,雕镂精细,令人拍案称绝。木雕的表现题材也很广泛,有神话演义、历史传说、山水田园、蔬菜花卉、禽鸟走兽等。梁头、柱托、挂络上通常是镂空镌刻一些诸如狮、鱼等动物或龙、凤、麒麟等象征性的艺术形象;而在门、窗堂前壁上则多是一些带有情节性的图案,反映的是达官贵人的享乐生活、市井小民的衣食住行,以及渔、椎、耕、读、游牧、狩猎等多层次的社会剖面。而八宝和博古以及福、禄、寿、禧等表示吉祥如意的题材也很常见。
近年来,省内外的建筑学家纷纷来渭源考察,他们认为,渭源古民居集中的村落,是一些商贾豪富聚居的村庄。研究渭源木雕艺术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其与渭商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明代成化年间到清代乾隆时期,是渭商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些富商回乡修建祠堂、宅地,往往不惜重金。但是封建时代在营建住宅上有着等级森严的严格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不高,自然不能与官邸的豪华、宏大争雄,那么只能在典雅、工丽、奇巧玲珑上另觅蹊径了。这样就为木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许这便是渭源木雕能在全市独树一帜的历史原因。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渭源自古重儒,渭商多是“弃儒从贾”的一些人,他们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客观上为木雕装饰提供了更高的要求,而单纯的装饰性图案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一些反映“忠孝节义”“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题材也就自然地融进了木雕中,极大地丰富了木雕的艺术语言。木雕中诸如岳母刺字、孔融让梨、季子挂剑、王祥求鲤这类表现文人清高气节的题材也有很充分的表现。
渭源木雕尽管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些数以千计的木雕作品的作者,却是一些地位低下的民间匠人。他们没有留下姓名,当他们运用手中的雕刀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时,甚至并不懂那是艺术。
据了解,这些民间雕匠,常常在主人营建房屋的前三年就被请来,然后按主人的意志雕刻,有些雕刻直到新居落成才能完工。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术家,以他们那无与伦比的创造才能,丰富了我国民间艺术的宝库。
今天,拂去历史的尘埃,渭源木雕这颗珍珠重新闪出熠熠光彩。
新闻推荐
10月25日,渭源县开展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病毒全员核酸检测。
渭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渭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