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磨转起来

定西日报 2020-06-07 07:11 大字

本报记者马国旗牛小栋李天凤

水磨,是农耕时代重要的粮食加工工具,从清代一直沿用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中国农耕文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电力、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钢磨代替了水磨,水磨成为了人们回忆里的历史。

定西市渭河、洮河流域,水磨分布甚广,一些河道中甚至建有水磨坊群,是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后来,这些水磨群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能作为一种遗迹,静伫于河流之上,在风吹雨淋中黯淡谢幕。

“维修、保护,让百年古磨转起来!”有识之士向社会发出这样的呼吁。

渭源县率先开展水磨普查保护,将水磨群列为渭源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新发现的野外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渭源水磨群被纳入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范围。从2017年开始,渭源县积极争取水磨维修资金,对现存11座省级水磨中的6座水磨进行了维修。经过多次维修,6座水磨目前均可正常使用,主要用来磨蚕豆、玉米等粗粮和饲料。

渭源水磨坊大多始建于清代,为土木结构硬山顶建筑,中间是木板房,两边为土坯房,磨盘用质地较细密的青石凿成,主要分布在洮河和渭河流域的会川、锹峪两个乡镇。此次,我们探访的会川镇罗家磨村头庄社的乔建贞水磨坊和包家庄社的张新荣水磨坊便是经过几次维修后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的。

走进乔建贞水磨坊,阳光透过一方小小的窗户撒进房间,空气中漂浮的面粉颗粒清晰可见,在水轮的带动下,潺潺水声中,磨盘匀速转动,摩擦发出的声音夹杂着历史的厚重,同时也映照着时代的情感,仿佛穿越了时空。磨坊内,乔建贞老人给我们演示水磨运行的全过程,齐全的工具,完整的工序,无一不在强调这座水磨一直“活”着。

老人说,他今年八十多岁了,这座水磨从他有记忆起就在了。“现在,大家磨面都用钢磨和机磨,又方便又快,水磨只是偶尔磨一点杂粮和饲料,或者给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下“演示”。”乔建贞笑着说,“前两年从上海来了一拨学生,他们在村里住了好几天,把这里都画了下来。”

老人的孙子乔真如在家门口做起了以杂粮面为主的电商生意,他说:“我想把自家水磨磨出来的杂粮面粉卖到全国各地,希望更多人能吃到健康、绿色、纯天然的面粉,也欢迎大家来参观旅游!”

“其实,国家给钱也好,不给钱也好,这是个物件,我一定会保护好它的。”乔建贞老人一边筛着面粉,一边看着转动的磨盘平静地说道。

来到包家庄社的张新荣水磨坊,我们看到了现代钢磨和水磨的结合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水磨的功能渐渐被钢磨和机磨代替,为了生计,张新荣在水磨坊旁边建起了一座现代钢磨,既方便左邻右舍磨面粉,又为自家增加一份收入。

张新荣家的磨坊规模较大,钢磨和水磨毗邻而建,在磨坊的旁边还有堆放粮食和面粉的仓库,磨坊内打扫得干净整洁。张新荣的母亲张春英告诉我们:“儿子儿媳都去地里了,没在家,现在磨面的人不多,等到麦子收了大家就都来磨新面了。”

维修后的水磨坊从内到外散发着活力与生机,石磨在渠水潺潺的欢唱中一圈一圈地转动,浓浓的面粉香味扑鼻而来,映衬出人们脸上的笑容。水磨是农耕文化留给我们的遗产,祖辈的艰辛需要回味,历史的遗迹需要留存,文化的基因必须传承。它作为农耕文化的见证,不可避免与我们渐行渐远,绝唱也好,留影也罢,时代的车轮总归是要向前的。

新闻推荐

全省反家暴和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调研组深入定西市调研

本报讯6月1日至2日,全省反家庭暴力和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第四调研组一行在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崔蓓带领下深入定西市调...

渭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渭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