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渭源之一雨访渭水源 □ 吴 琼
周末闲暇,友人相邀出行,前往渭源游览。不想一夜大雨滂沱,早起集合出发时,清晨的空气带着深深的寒意,路途泥泞,厚重的云层还包裹着浓浓的雨意,但大家兴趣盎然,便欣然前往。出发不久,大雨又倾盆而下,雨刮器来来回回舞动,仍然视野模糊,我们便一路听雨,奔往渭源。
从通渭出发,渭源和通渭同属一市,并且县名仅一字之差,但地貌特征、乡俗风情还是颇有差异。顾名思义,渭源因渭水源头而得名,县名一目了然地说明着这个县的不同凡响。作为母亲河最大支流的发源地,她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上曾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印记。不知此次前行,印记是否依然留存?
沿天巉公路一路前行,大雨时停时下,昔日的干山枯岭经大雨洗刷,竟也是山川吐翠,生机盎然,盛夏的冷雨令人神清气爽,雾雨朦胧的旅途别有一番风味。出通渭经陇西首阳镇过渭源县城一路朝西南前行,进入渭源县境内,山势渐变,陡峭挺立的翠山取代舒缓的黄土塬,越过渭源五竹镇,不久便抵达我们的旅途第一站——渭水源景区。
停车上前,山口开阔处正在开发修建,停车场已建成,景区门庭内设的新禹王庙正在建设之中,有工人在冒雨劳作,因为天气原因,前来游玩者除了我们一行寥寥无几。
进景区越门庭,一道秀屏映入眼帘,山峦险峻,直插云霄,松柏叠翠,水涛低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低苔露青尖,露珠坠叶瓣,清流泻石缝,红果满枝桠,清泉甘洌,野莓甜香,浑然一段佳境,诱人沉醉。景区新铺的水泥台阶有刷染成青石样的,泛溢几分古朴,还没来得及染饰者,便透出做作的狰狞。沿正在修建的景区山阶穿行而上,一段峭壁突兀横立,上书“大禹导渭”四个大字,竟是晚清名臣左宗棠所书。峭壁半腰两岩相接,下辖一天然洞穴,溪流飞瀑,水势急湍,似是为疏浚水路而劈开。想来后人念念不忘的人文先祖大禹要开辟这么一道鸿沟真是不易,后人为方便行走,铺设大青石供跳跃。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感天动地的精神鼓舞过一代代的华夏儿女,而大禹导渭的典故就滥觞于此,后人在此修建大禹庙。大禹庙历经风雨的冲刷,摇摇欲坠地遗落此地,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访古寻胜,追本溯源,吟诗作赋。渭河作为华夏文明源头的神秘和沧桑,的确值得后人不断追寻。
一路攀爬向上,穿过洞穴,豁然开朗,山势渐缓,松柏全无,野草杂生,竟是天然牧场,若不是雨意未消,在此安营扎寨应是颇有意趣。此时雨势渐弱,嬉戏而返,路边的蒲公英叶子青翠欲滴,有咽痛喉肿者采摘而食,汁液浓厚,药效奇佳。野花丛中蜂绕蝶舞,游人渐多,但愿更多的寻访者能感念传承先圣的伟绩和精神。
在渭水源经过大半天奔波,大家饿意渐起,一番打听,稍近处天井峡景区有一农家乐稍有意趣,一行探寻前往。
清凉,男不闻名利,女远离是非,人生至乐亦如此。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渭河文化、融进人的灵魂深处,通过挖掘、弘扬、传承渭河文化,传递崇德向善、积极进取的正能量。大禹导渭三过家门不入的公而忘私精神,伯夷叔齐让国...
渭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