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漂亮房子 过红火日子郭家山社农民自力更生建成美丽家园
盛夏七月,走在渭源县麻家集镇路西村郭家山社干净整洁的水泥巷道上,只见满目青山绿树掩映着一座座白墙红瓦的漂亮院落。社文化广场上一应健身器材齐全,更有小桥亭台,杨柳随风,赏心悦目。更让人兴奋的是,通向庄里的水泥路上,不时有一辆辆小车开进来。
“以前郭家山人走的烂泥路,住的土坯房,拉的架子车。每当一下雨,庄里土路一踩一个泥坑,人们出行都要穿雨靴,车辆根本无法进来。穷帽压得村里人抬不起头,小伙子连媳妇都娶不到。自从去年建成了新农村,全庄一下子接来四个新媳妇。”抚今追昔,社长郭天学言语间无比感慨又无比自豪。
郭家山社的美丽变迁,是郭家山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建设美丽家园的自觉行动,更是干部群众携手同心艰苦奋战的结果。
作为渭水源头的“美丽乡村”样板,2016年第23期《中国扶贫》以《一个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在活力的典型》为题介绍了麻家集镇和郭家山社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即“群众自建,承包带建,亲朋共建,干部帮建”四种模式。
本报记者
朱红霞王谦虚王国军
昔日的郭家山社,人均不到2亩地,人们土里刨食靠天吃饭,是一个深山区的深度贫困社。
穷则思变。上世纪九十年代,郭家山人开始外出打工,上新疆,下广州,包工程,做技工,流了汗,挣了钱。
“庄里31户147人中常年有50多人在外打工,一人每年少说也能挣四五万元。”村民推选的建房小组组长郭宝刚说,“手里有钱了,许多人就有了盖新房买小车的想法。2015年政府给了镇上到社里的水泥路硬化项目,这一下子点燃了郭家山人建美丽家园、过红火日子的热情。”
那一年,社里自发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小组,由村民大会公开推选致富能人郭宝刚为组长,杨生录等5人为副组长。在他们的组织带领下,郭家山社开始了脱胎换骨的美丽嬗变。
“建房修路,是让大家日子过得更舒坦,庄里人都明白。大家心里有这个愿望很久了,所以建房组长一动员,家家户户都很积极,社员们自觉投工投劳。”住着二层小洋楼的该社退休教师郭宝生说,“2015年修路,我家投工折合资金1500多元。”
社员动员起来了,但文化广场、新房怎么建才既实用又漂亮,配得上这里的绿树青山?
为此,建房小组将社员召集在一起开会反复讨论协商,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详细方案。
“文化广场设计成园林式的,有亭有桥有水,还有健身器材;民居主房坐北向南,要求建成二层楼或前平后瓦的大厅房,其他房屋风格与主房一致,院子一律水泥硬化或彩砖铺就,并带小花园,院墙屋墙刷白,房屋和院墙上的瓦一律用红色琉璃瓦。”郭宝刚说,“白墙红瓦的美丽房子,配上绿树青山,那才好看。”
人心齐,泰山移。建房小组副组长杨生录说:“这里人心齐,能干成事。2015年以来,修路、修广场、硬化社内巷道,家家都积极投工,没有拖后腿的。每户投工折合资金2000多元,节约道路项目资金近40万元。这些钱又用在大家建房子上。”杨生录难忘的是,在修一段100米的涵洞时,社里人出动了两台挖掘机和一台装载机,整整奋战了两个月,但没有一个人叫苦,也没一个人打退堂鼓。
十个手指头伸出来有长有短,郭家山社31户人家也有贫困户,他们有建房意愿,但因没劳力、资金不足盖不起新房。
面对这一难题,镇上和社里的要求是,一户也不能落下。具体实施中形成了“群众自建,承包带建,亲朋共建,干部帮建”四种模式。
麻家集镇武装部部长郭宝东告诉记者,不缺资金劳力的,放手发动群众自建。经济状况较差、筹资能力有限、缺乏劳动力的由干部帮建。由农户筹措一定建房资金,做好场地平整、石料备运等工作;镇村干部或出面协调贷款、弥补资金缺口,或担保赊欠建筑材料,保证及时开工。对难以独自完成建房的贫困户,鼓励亲属共建。或由邻居亲戚相互帮助、联合出工建房,或由纯女户与女婿联户共建,或让五保户与侄子等亲属联户共建,或由好朋挚友联户共建。对无亲戚的五保户、准五保户、家有1-2人的特困一二类低保户、残疾人贫困户等,则实行承包代建。具体按国家规定的一人户20平米、两人户30平米的标准,由村委会或责任干部担保聘请工匠包建。建设资金先由包建者垫付,待补助资金到位后支付工程款。
“低保户杨步斌儿子念书,妻子有病,一年打工挣2万多元。他家建房时,驻村干部给他担保赊欠了2万多元的建材。”郭宝东说。
“庄里人淳朴,乐于助人。加上这些年外出打工锻炼,泥水匠、焊工、钢筋工、粉刷等技术活都能拿得下。亲朋邻里,一家盖房,大家帮忙,只要有材料钱,匠工和小工的工钱几乎就省了。”建房组长郭宝刚说。“我切身感受到乡亲们最可贵的是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大家觉得托国家好政策的福富起来了,再不能等着国家给自己建房了,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美丽家园,那样的日子才真正扬眉吐气。”
就这样,镇村干部想方设法全力帮建,郭家山人自力更生携手共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奋战,终于把郭家山社打造成了渭水源头的“美丽乡村”样板。
郭家山变美了,更要让群众钱包鼓起来。为此,致富能人杨生录投资80多万元成立了鑫源养殖合作社,办起了养殖场。养羊、养鸡、养猪收入达20万多元,合作社成员已由6人发展到10多人。郭宝刚流转10亩土地种植大蒜,准备带领大家发展大蒜产业……
至此,以打工经济崛起的郭家山社,走上了产业致富的阳关大道。
如今,村庄如画,产业勃兴。郭家山人奔向红火日子的脚步,变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在庆祝建党96周年暨红军长征在渭源81周年,渭源县红色印象书画院落成揭牌仪式上,兰州好人、剪纸艺术家杨荣祖为该院捐赠了3米长0.8米宽《七律·长征》巨型红色革命题材剪纸作品。著名...
渭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