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玥旻
本报记者陈玥旻
西出定西,驱车向南行驶一个半小时,再绕五指山环山而下,便来到渭源县大安乡杜家铺村。
一路上,纯净安详的“蓝”、郁郁葱葱的“绿”、笔直硬气的“灰”、丰润厚实的“黄”、波光粼粼的“白”、娇嫩欲滴的“粉”、耀眼喜气的“红”等色彩星罗棋布,大“色块”里不时传出轰隆隆的机耕声,裹挟着土地苏醒的泥腥味儿扑面而来,远处几个黝黑壮实的汉子正专心致志地驾驶着拖拉机,一幅热火朝天、生机盎然的山村生产图跃然眼前……
然而4年前,乃至更久前,这里的土,用当地土话叫做“傻白土”,意为不保墒、不蓄水,天一晴就晒透了;这里的山叫做“干白山”,意为没水干旱、不出粮。别说耕种,就是在村里走一圈,也是“天晴一身土,下雨一身泥”。这里的人管吃水叫“抢泉”,眼巴巴地等着沙土里渗出水来,便迫不及待地一马勺舀干……俗话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既然“命根子”不给力,只有人给力了!
一看杜家铺怎么“变”
杜家铺要变的首先是观念。
如何变?人心顺,发展思路才能顺。
杜家铺驻村工作队进村前,村里人每年都能领到救济款,“等靠要”思想较为普遍,脱贫工作进展可想而知。
改变源于一场天灾。路湾社村民周兰英至今记得2013年夏天的那个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不仅毁了她的住房和农田,也让路湾社以及周边村民当年颗粒无收,那一夜整个村子陷入绝望。第二天,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一辆汽车从定西悄然驶出,在五指山28公里的沿梁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当晚,我们把情况简单汇报了一下,没想到成主席天亮就到了!没通知我们,把受灾的农田和农户挨个看了一遍后给乡上作了安排部署。”大安乡党委书记冯香娥感慨地说。当年住上大瓦房的周兰英跟村民们第二年还领到了市民政局发来的马铃薯良种款和洋芋籽种。“这一切,说明成主席心里真的时时事事装着咱老百姓!”周兰英说。
成柏恒一大早察看灾情的消息很快一传十、十传百,鼓舞了每一个杜家铺人。在随后的十多次调研中,成柏恒及市政协帮扶工作队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物资农资等方面积极帮扶,通过入户走访、与村民交谈、召开座谈会深入了解群众意愿,帮助扶贫户深层次寻找致贫原因、制定扶贫户发展计划和帮扶措施,大家求发展求致富的心思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杜家铺不仅观念要变化,更重要的是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
对于范家窑社村民冉鹏来说,当上“农场主”、过上攒劲日子是他做梦也不敢想的。老冉的三个子女都是大学生,家里困难只养着5只羊。2013年春天,成柏恒多次入户给他鼓劲打气,为他介绍培训养殖和种植技术,还联系解决了90只基础母羊,第二年,老冉的羊扩繁到200只,仅养羊一项年收入就达5万元。老冉还通过与16农户签订养殖带动协议,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养殖小区。
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人以冉鹏为榜样,一边扩繁养殖,办起了自己的养殖小区,一边创造新生活,对未来更是充满新期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村里已建成养殖小区2处,扶持新建1处,发展养殖大户40多户,双联工作队为养殖户提供紫花苜蓿、红豆草等多年生优质牧草种籽1750公斤,还为28户联系户每户帮扶了价值1600元的铡草机1台,仅2013年为全村投放基础母羊375只。(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
渭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渭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