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位帮扶干部的“体育扶贫”

甘肃日报 2015-12-31 12:11 大字

一位帮扶干部的“体育扶贫”

本报通讯员高丽娟 王纲

渭源县新寨镇田家岔、廖家寨村十年九旱、土地贫瘠,“山是和尚头,沟里苦水流;喝的是苦水汤,吃的是救济粮”是两个村昔日的真实写照。

双联行动开展以后,省体育局成为这两个村的帮扶单位。省体育局干部与当地群众结穷亲,帮助大家理思路、谋出路,使这个贫穷寂静的小山村开始苏醒、沸腾。去年年初,省体育局干部张效明担任了田家岔村党支部常务副书记、廖家寨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张效明说:“刚来的时候,自己对情况一点不熟悉,不知从何入手,很困惑。”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没有被困难吓退,而是安下心来,深入农户,摸清贫困原因,制定帮扶工作计划。一方面改善基础设施,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水电路房、办公场所、文化阵地、学校建设等问题,另一方面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理清致富思路。

“要帮扶,先得把村民们的心凝聚起来,能不能先举办一个高规格的乡村运动会?”张效明想。但是田家岔村有10个社1472人,却没有一个篮球场。

看到这种情况,张效明向省体育局汇报,筹资50多万元,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建成了集村级活动室、互助老人幸福院、灯光球场等为一体的综合体育文化中心。那段时间里,他白天跑资金,晚上赶回村里商量建设事宜。工地上缺人手,他便挽起袖口,提水抱砖。群众想不通了,他苦口婆心地一遍遍地给群众做工作。不到两个月,一个宽敞靓丽的综合体育文化中心呈现在乡亲们面前。

去年7月1日,期盼已久的农民运动会红红火火地办了起来。省电视台主持人担纲主持,十里八乡的群众闻讯赶来。“从来没有见过规格这样高的乡村运动会,可真是给大家鼓足了劲。”当了20年村支书的汪鸿德笑呵呵地回忆。

“山区穷,就穷在水电路上。”在两个村,张效明围绕群众急需热盼的水电路房等难点,制定帮扶计划,每年办理“10件实事”。田家岔村朱川社很偏远,只有30户人家。在走访中,张效明得知这里和其他9个社的村民晚上连电视都看不成,他立即衔接电力部门解决了生活用电。到目前,已争取126万元,完成了该村336户农网改造。

为了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张效明挨家走访种植养殖大户,寻求发展特色产业。他发现,虽然近年来农户种植了大面积的药材,规模养羊也势头良好,然而面对病虫害却束手无策。他当即向省体育局汇报,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传经送宝”。“通过专家培训,我们知道如何防病用药了。”药材种植大户王访成的心里乐开了花。

相比田家岔村,廖家寨村的自然条件更为恶劣,村部、学校十分破旧。但这些,如今已成为历史。站在村口,顺着张效明的手指,我们看到廖家寨小学危旧房已经拆除,新建的村部十分抢眼,水泥硬化的村级活动场地干净整洁,篮球架、宣传栏一应俱全。在冬日的阳光下,几位老人正在健身器材上活动着。“我们争取资金110万元,建成了和田家岔一样的综合体育文化中心。”张效明说。今年8月,廖家寨村也举办了一场农运会。

“肯下苦、干实事”是大家对张效明的“共同评语”。为了争取资金,张效明开着自己的私家车行程3万多公里,跑了省市县30多个单位,争取项目29个,到位资金1018.9万元。短短两年时间,在张效明的努力下,田家岔、廖家寨村的基础设施、富民产业、民生事业、村容村貌、群众文化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开始,我们以为挂职干部到村上绕一圈就走了。没想到张书记是个实干家,攒劲得很!”村民们这样说。

新闻推荐

渭源籍青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国奖”

渭源籍青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国奖”本报讯(记者朱宇鲲通讯员王纲)南昌大学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的诞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日美之后,第三个掌握蓝光LED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国家。1月8日,在...

渭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