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 连片特困地区马铃薯种薯产业研讨会在渭源县隆重召开
薯花飘香致富路
●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发源地
●中国党参之乡
●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
●陇上生态旅游胜地
●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
●全国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县
——渭源县全力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纪实
中共渭源县委 渭源县人民政府
这里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大禹导渭的脚步从远古走来,国宝级文物灞陵桥见证着沧桑巨变,厚重的文化积淀绽放夺目的光彩。这里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40万亩良种基地薯花飘香,80万亩天然草场绿意盎然,特色产业发展奏响了致富奔小康的最强音。
伴着渭河的涛声,沿着扶贫开发的足迹,追寻马铃薯良种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的迷人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初秋时节,渭源大地满目葱茏,生机盎然。走进位于会川镇的渭源县马铃薯种薯科技示范园区,数千亩原种网棚银波荡漾、碧浪起伏,翠绿的马铃薯枝蔓繁花争艳,浓郁芬芳,这道渭水源头靓丽的“特色产业风情线”,洋溢在广大薯农甜蜜的笑容里。
渭源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所产马铃薯种薯品种多、品质优、产量高,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与供应基地。
然而,不容质疑的是渭源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如何找到扶贫开发工作的抓手,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如何让扶贫开发与当地产业有机结合,扶持壮大主导产业,让群众增收致富?这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破解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渭源县沐浴扶贫开发的温暖春风,在各级各部门的亲切关怀下,举全县之力发展马铃薯良种产业,全力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谱写了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的动人乐章。2011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总产值达4.6亿元,占到一产比重的49.3%,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354.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1%。
产业与扶贫
打造全国性典范
繁花似锦的六月,渭水源头迎来了一批非洲客人,他们进田野、入企业、话扶贫,对渭源马铃薯良种产业发展的喜人成效赞不绝口。三年来,13个非洲国家的扶贫官员先后三次到访了渭源。
渭源地处西秦岭末端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属典型的高寒阴湿冷凉区,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自然隔离条件好,昆虫等传播病毒媒介少,是马铃薯种薯繁育的理想之地。早在1965年,就被确定为全省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依托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育种站的技术支持,聘请全国马铃薯专家委员会委员、省农科院研究员王一航为总顾问,成功选育陇薯、渭薯系列34个新品种,带动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
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马铃薯良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国家部委和省市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也都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对渭源的马铃薯良种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有力推动了渭源马铃薯良种产业的快速发展。
如果把渭源迅速发展壮大的马铃薯良种产业看做是一部机动车,那么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产业发展的前期积累就是必需的零部件和重要构架,而国家扶贫专项资金的注入,正是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引擎。2000年以来,国家、省、市扶贫部门为渭源马铃薯产业先后累计投入各类扶贫项目资金4600多万元;2008年国扶办副主任王国良把渭源县确定为自己的工作联系县以来,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扶持渭源马铃薯产业发展,4年共投入渭源县马铃薯良种工程专项资金1200万元。扶贫资金的注入,使渭源马铃薯产业步入了“快车道”。
在推进马铃薯良种产业发展进程中,渭源紧抓新时期国家扶贫战略机遇,全力打造“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全国性典范”,巧借扶贫资金锻造产业加速发展引擎,创建扶贫互助社带动贫困户积极致富,走出了一条“推进科技扶贫带动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开发带动农民增收”的“双推双带”扶贫路子。
“政府+企业+公司”生产经营模式。采取“政府扶持、企业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组建渭源渭河源马铃薯种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专门开展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繁育推广30多个品种,形成“省农科院育种—种业公司快繁原原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繁原种—薯农订单生产一二级良种”的马铃薯生产体系。5月8日,甘肃省渭源县马铃薯种薯现代农业示范区启动暨国丰科技渭河源种业公司路园基地开工仪式隆重举行,由此,总投资12.2亿元,规划建成会川、五竹、路园3个高科技马铃薯种薯生产园的马铃薯种薯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依托园区强势推动,将形成更加完善的集研发、生产、贮藏、信息等为一体的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
“五免六统一一保证”育种模式。免费技术培训、免费投放籽种、免费搭建网棚、免费投放钢管网纱、免费全程技术指导,统一规划、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搭建网棚、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订单收购、统一贮藏销售,签订收购订单,以保护价收购种薯,形成公司、基地与农户的有效连接,促进种薯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渭河源种业公司自组建以来,每年订单生产原种田4000多亩,向薯农无偿提供原种,按照市场价收购原种,切实解决了贫困农户投入不足和销售难题。
“协会+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按照“三民”“四自”原则,发挥扶贫资金的扶持导向作用,培育发展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协会、田源泽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130多家种薯协会(合作社)组织,会员达到3.6万户,其中贫困户2.2万户。协会组织按照订单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采取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供应种子、统一收购贮藏、统一市场销售的办法,组织会员户开展马铃薯种薯繁育,使扶贫效应进一步凸显。仅此一项,会员户比非会员户年均增收600多元。
科技与种薯
铸就“渭源品牌”
突出科技支撑作用,推进标准化种植,着力打造渭源种薯品牌,全力做大做强马铃薯良种产业,这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共识。
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我们清醒地看到,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马铃薯良种产业尽管在数量上取得可观成效,但质量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如何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何在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的征途上迈出关键的步伐,渭源马铃薯良种产业在锐意发展中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2011年,在马铃薯良种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阶段,凝聚全县上下“产业富民”梦的《关于加快推进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的意见》酝酿出台,按照“繁育品种多样化、区域布局合理化、种薯生产标准化、种薯质量优质化、贮运保鲜安全化、种薯市场规范化、生产经营品牌化”的目标要求,以项目为支撑,以种薯繁育基地和示范点建设为依托,建立和完善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马铃薯良种产业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
为进一步扩大“渭源种薯”的品牌效应,渭源巧借国家扶贫资金的支持,进一步完善了种薯扩繁、科研服务、储藏销售、品牌宣传、质量监管“五大体系”。目前,建成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研究中心和会川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从茎尖组织培育脱毒瓶苗——日光温室繁育原原种——网棚(高山隔离)繁育原种——大田繁育一、二级种薯的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成千吨以上大型种薯贮藏窖31栋,小型贮藏窖300多座,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60万吨。不断完善销售体系建设,建成会川、五竹两个马铃薯种薯专业批发市场和清源、北寨、莲峰等小型交易市场,设立收购网点160多个,扶持贩运大户600多户,并规划建设会川马铃薯种薯专业交易市场和信息发布中心。
重视科研服务和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加强与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大等科研院校技术合作,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先后选派65名科技特派员和160名农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示范推广和田间管理,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不断提高种薯产量和品质保驾护航。制定出台《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马铃薯良种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和《马铃薯良种市场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执行生产经营许可制度、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认定制度和种薯质量跟踪管理制度,建立生产档案,实行质量跟踪和回访,全力保证种薯品质,渭源种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提升。
同时,依托科技扶贫项目的助推,建立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在项目实施中将配方施肥、科学种植、规范管理作为培训重点,每年组织开展马铃薯种薯繁育技术培训,通过能人带动、示范引导,使全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原种和一级种繁育面积增加到17.2万亩。就此一项,原种较一级种亩均增收3000元—4000元,一级种较二级种亩均增收500元左右。渭源种薯远销陕西、内蒙、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及省内50多个县区,年外销马铃薯种薯50多万吨,占全县马铃薯总产量的56%。
合作与发展
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
近年来,渭源县扶持发展134家种薯企业、协会(合作社)从事马铃薯种薯的生产繁育、经营,采取“政府扶持,企业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建成了马铃薯种薯科技示范园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在企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广大薯农坚持标准化种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农村闲散劳动力纷纷加入种薯贩运、加工等领域,渭源马铃薯良种产业在实现扩量增收、提质增效的华丽转身中,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渭河源种业公司是渭源马铃薯良种产业龙头企业,去年,对公司进行改制,由甘肃国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购,进一步激活了薯业公司在带动全县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目前,公司拥有资产1亿元,建有脱毒马铃薯种薯研究中心综合楼一栋2900平方米,工厂化组培苗生产车间3500多平方米,PC中空板组培温室2000平方米,原原种生产日光温室136座、千吨以上种薯贮藏窖6座。年可生产脱毒瓶苗4000万株、原原种1亿粒。今年,公司斥资20150万元,全面进行改扩建,拟建年生产脱毒苗5000万株的组培室一座、钢结构实验室一座、日光温室200座、千吨种薯贮藏窖10座、2亿粒微型薯贮藏气调库一座、原种网棚2000亩以及万亩种薯示范园区,进一步提升公司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
创建扶贫互助社是渭源马铃薯良种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破解贫困户发展生产“借款难”问题,先后在8个乡镇的26个村和1个协会建立了“扶贫互助社”,坚持动态管理、三权分离、有偿使用、内外监督,瞄准贫困群体,实行民管民用、村内周转,有效规避项目风险,摸索出一套群众乐于接受的扶贫互助资金运行机制。目前,全县27个扶贫互助社有互助小组492个,社员户3039户,资金总量达357.53万元,累计发放借款753万元,扶持贫困户2503户(次)。
加大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将“渭源种薯”这一品牌推向广阔的市场。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通过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形成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强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先后成功举办甘肃o定西(渭源)马铃薯良种产销衔接洽谈会、甘肃渭源科技扶贫成果展示暨马铃薯良种现场观摩会,在国扶办组织召开的科技扶贫项目成果展示暨金融扶贫促进产业化发展交流会、全国马铃薯产业大会暨扶贫产业研讨会上,渭源作了典型发言,渭源马铃薯良种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扶贫模式”得到了全面推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甘肃省主打马铃薯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定西市打造“中国薯都”战略构想的难得机遇,紧抓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叠加机遇,渭源将乘势而上,全力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到2016年,引进、培育马铃薯新品种25个以上,年产脱毒瓶苗3亿株、原原种4.5亿粒、原种13万吨、一级种薯87万吨,在满足本县良种需求外,为全省提供6万亩原种田、50万亩一级种薯田和580万亩二级种薯田用种需求,年均实现产值22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种薯产业中获得收入4300多元。
良种之乡炼就致富金蛋勇立潮头唱大风渭水源头打造特色产业策马扬鞭奔小康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雨 通讯员王纲现为渭源县妇联主席的杨叶梅,自走上工作岗位后,先后在渭源县路园镇、庆坪乡、新寨镇工作,一干就是10年。她用自己美...
渭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