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育种专家智写陇薯传奇

兰州晚报 2010-04-30 20:09 大字

王一航左与来访的外国专家交流王一航的马铃薯技术资料总是被农民一抢而空王一航在试验地观察育种材料

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却朴实得像个农民;他,已经年过花甲满头银发,却还奔波在田间地头。他把马铃薯田作为实验室,一干就是28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相继选育出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10个,在甘肃及周边省、区累计推广面积3500余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50多亿元。有人说,他为促进甘肃省马铃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倾注了全部的智慧和汗水;也有人说,只有把他放在甘肃经济的天平上才能称出他的分量;只有在陇中老百姓的心中才能找到他的位置。

王一航育成的陇薯7号与LK99,填补了国内油炸食品及全粉加工品种缺乏的空白,实现了专用加工品种的国产化和本土化。最近选育成功的超高淀粉型新品种陇薯8号 薯块淀粉含量达到22.91%—27.34%,实现了高淀粉育种的新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0个亿和农民的幸福,就是他——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一航的分量和位置。而他自己,还是喜欢农民们亲切地叫他“王科学”、“洋芋王”。

农民满意了我就满足了

花白的头发,绛紫色的脸,微胖的中等身材,满是老茧的双手,地道的渭源方言,谦和的谈吐。这些甘肃中部地区老农的特征,在王一航身上都能看到。唯一不同的是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使既像老农又像学者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特征统一于王一航身上。他说,“我本来就是个农民。”

1948年3月,王一航出生于甘肃渭源县。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正要考大学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只好回到家里种地。在地里整整劳作了9年,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民受过的苦,我亲身感受过,农民心里想啥,我最清楚。”王一航浓浓的农民情结,让他一辈子想着农民的事。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29岁的王一航尽管已经当了爸爸,但他还是参加了高考,并顺利考入甘肃农业大学。1982毕业分配到省农科院,他放弃省城工作的机会,自愿到渭源会川马铃薯试验站工作。于是,在会川镇的洋芋地里,人们常常看到一位衣裤沾泥的“农人”成天忙乎着。当地人有些疑惑:“听说他是省上来的专家,怎么不是西装革履?”他在心里回答:“我要用科学技术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点土成金,土豆豆变成了“金蛋蛋”

时光荏苒,28年前的年轻人如今已是满头银发,而当时农民养家活命的土豆也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蛋蛋”。王一航的故乡渭源县,在他的指导和带动下,已经形成马铃薯良种培育、繁殖、销售的产业体系,渭源县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整个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2008年,甘肃马铃薯种植面积1000万亩,产量1100万吨,居全国第一。2009年,王一航选育的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在省内外合计推广700余万亩,分别占全省和西北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2和1/4以上。当地人盛赞:王一航是“甘肃的袁隆平”、定西的“洋芋之父”。

洋芋开花赛牡丹,土豆变成了“金蛋蛋”,人们说王一航就是那个点土成金的人。如果说马铃薯在甘肃经济发展的天平上举足轻重,那么王一航就是那一枚最重的法码。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

种子,是农作物的生命核心;育种,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产命脉。28年来,他扎根农村第一线,从事马铃薯育种、组培脱毒快繁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工作,相继育成的陇薯3号,薯块淀粉含量高达20.09%—24.25%,是国内第一个淀粉含量超过20%的马铃薯新品种,达到国外高淀粉育种的先进水平,现已成为甘肃省马铃薯主栽品种和淀粉加工专用品种,成为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的知名品牌。

近年来,该品种快速推广,已占西北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7%,成为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马铃薯品种;育成的陇薯6号,抗旱、抗病性强,丰产稳产,适宜全粉、淀粉加工兼用,是甘肃省第一个国家级马铃薯新品种;育成的陇薯7号与LK99,填补了西北地区油炸食品及全粉加工品种的空白,实现了专用加工品种的国产化和本土化;最近选育成功的超高淀粉型新品种陇薯8号,薯块淀粉含量达22.91%—27.34%,实现了高淀粉育种新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他选育出的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在甘肃全省以及宁夏、青海、新疆、陕西、四川等周边省区(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3500余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50多亿元。

他主持建立的马铃薯种薯高效低成本脱毒快繁技术体系和脱毒种薯繁育推广模式,开创了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繁种产业新局面。主持的甘肃省农科院会川马铃薯育种站,已成为全省马铃薯新品种与新技术的辐射扩散中心,2005年被命名为“农业部会川马铃薯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技术再好,农民用不起也是白搭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甘肃是国内马铃薯的主产区之一,面积和总产量占到全国的15%左右。但发展的瓶颈是马铃薯病毒导致种薯退化、生产水平低,平均亩产不足1000公斤,只有荷兰等发达国家的1/3。马铃薯种薯脱毒繁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一项育种成果要从实验室推广到大田种植是一项艰辛的“工程”,因为生产成本高,农民难以接受,有的科研人员做完课题、发表论文、鉴定成果后就告一段落,使得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并没能带来实际的效益。王一航说:“一项技术再好,农民用不起也是白搭。”他决心让低成本的脱毒种薯走向千家万户。他千方百计降低繁育成本:简化培养基配方,用自来水替代蒸馏水;实验室种苗都用灯光照射,他说灯贵,电费更贵,便改用日光。培育脱毒苗需要上万个三角瓶,1个三角瓶5元钱,他说罐头瓶消毒也一样,1个罐头瓶才3角钱,罐头瓶封口要用专用胶带,他剪了废自行车内胎代替。一系列环节改下来,成本降低了40%。他说:“成本低了,种子就便宜了,农民才能种得起。” 

现在,走近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种薯脱毒室里,就可以看见上万个罐头瓶,瓶里的马铃薯脱毒苗长势正好,在春日的阳光下尽情伸展“腰肢”。王一航望着这些绿油油的嫩苗说:“用脱毒苗生产微型薯,再扩繁成原种、大田扩繁一级、二级良种,通过四级马铃薯种薯脱毒扩繁体系,可以使马铃薯增产达30%至50%。”正是因为脱毒种薯能使农民增收,今年全省计划种植马铃薯1000万亩,其中政府补贴推广脱毒种薯400万亩。

“农民的事情,就是国家的事情。农民的喜乐哀愁,牵动的是国家的神经。王一航不只是研究员,他是把党和国家关心农民的衷情,全部注入了农民期待收获的土壤里。往小里说,他是个埋头苦干的人,追求科学的人。往大说,他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是“感动甘肃·2006十大陇人骄子”评委会给王一航的颁奖词。

2006年12月,王一航登上“感动甘肃·2006十大陇人骄子”领奖台。2009年6月6日,中共甘肃省委作出了关于向王一航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向他学习。

2010年,王一航被省政府授予“甘肃省科技功臣”的光荣称号。人们由衷地赞叹——他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人物简介

王一航,1948年3月出生,甘肃渭源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甘肃省政府参事、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著名马铃薯育种专家。长期从事马铃薯育种、组培脱毒快繁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相继选育出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10个,在甘肃全省以及宁夏、新疆、青海、陕西、四川等周边省区的部分地区累计推广面积3500余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50多亿元,为促进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发挥了极其显著的作用。育成的陇薯3号,薯块淀粉含量高达20.09%-24.25%,是国内第一个淀粉含量超过20%的马铃薯新品种,现已成为甘肃省马铃薯主栽品种和淀粉加工专用品种,成为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的知名品牌。

■人物故事

“农民满意是我最大的心愿”

2010年4月19日,省委、省政府举行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王一航荣获2009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

就在领奖后的次日,王一航又赶到渭源县会川镇省农科院马铃薯试验田里。头戴草帽,脚穿布鞋,单从装扮看他和当地农民无异,只是他的播种方式却与当地农民的粗放播种完全不同。他精心侍弄着洋芋地,画行讲究端直,播种严控距离,每粒种子不但有编号,还要经过消毒液浸泡后才下种。当地农民播种的是一家人一年的收成,而他播种的是甘肃马铃薯产业的种子。

付出就有回报。2000年被科技部授予“科技扶贫先进个人”;2006年入选“甘肃省‘十五\’期间十大杰出科技人才”和“感动甘肃·2006十大陇人骄子”;2007年获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称号等,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感动甘肃人物”。面对这些耀眼的光环,王一航坦然地用“幸运”来概括。“我是幸运的,多少育种专家,穷其一生,结果什么都得不到。”但只要说起农民, 他就脸色凝重,诚恳无比。“让农民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和追求。”

新闻推荐

“没人管了,我管上!”渭源邓桃花一家人坚守诺言6年 伺候智障邻居感动乡里

▲邓桃花(左)照顾魏蛋蛋本报讯  听说邓桃花一家的事儿,是在一个冬日的上午,尽管窗外凛冽,但记者的心头却暖意融融。为了兑现这句诺言,定西市渭源县五...

渭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