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上“长”出新希望 通渭县多措并举治理撂荒地见闻

甘肃日报 2021-05-20 10:32 大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通讯员 田倩倩 刘祥龙

“国家出台撂荒地整治政策以后,我们就对撂荒地重新复耕种玉米、洋芋,将土地恢复起来。”通渭县李家店乡郭坪村村民张昌林说。

“雨生百谷”。临近谷雨,通渭县各乡镇群众抓紧进行旋耕、施肥等田间管理,张昌林也不例外。

张昌林家金银花种植面积比较大,管理起来不容易,近两年他把远一些的地撂了荒。今年,乡里大力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张昌林积极响应号召,将自己撂荒的2亩土地重新复耕。

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子女进城陪读,劳动力严重不足,通渭县撂荒地面积逐年增加。为此,通渭县将撂荒地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引进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有效解决农村撂荒土地“沉睡”问题,做到让“闲地”新生、撂荒地变成“产业园”。

鸡川镇有6600多亩撂荒地。为切实解决好撂荒土地问题,当地政府协调农户流转土地,交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经营。

“我们村结合撂荒土地治理,由合作社带头集中连片流转1000亩土地用于种植饲草玉米,目前已经全部深松完成,正在同步推进旋耕、覆膜和播种。”鸡川镇上马村富民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永强说。

杨川村也采取同样的方法“唤醒”沉睡多年的撂荒地。通渭县晟源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云飞介绍:“杨川村今年结合撂荒土地治理,在村的东南山面流转土地1000亩。”

据了解,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通渭县综合施策、多措并举,积极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投身乡村振兴,培育引进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一批标准化产业示范点,通过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动农户发展特色富民产业,让老百姓从产业发展中得益,确保已复垦的撂荒地得到长期有效利用。

“目前围绕撂荒地,我们已经发展规模化玉米种植基地5000亩,高标准金银花种植基地2000亩。另外,要求撂荒地整治一村一点达到百亩以上的规模。”鸡川镇镇长刘敏说,“通过各种措施,目前全镇撂荒地整治工作进展顺利而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通渭县襄南镇瓦撒村,致富能人张惠峰打算通过撂荒地发展绿色生态养殖业。目前,张惠峰的合作社存栏土鸡6700多只,年交易额70多万元。“今年流转了周边400多亩撂荒土地,准备种小麦、玉米、中药材作为鸡的口粮。”

据了解,通渭县已排摸撂荒地9.6万亩,通过撂荒地停发耕地的补贴、撂荒两年以上收回集体等政策宣传引导,发动群众自种2.05万亩。同时,大力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促进耕地质量提升。

“对耕种条件较好的撂荒地,通过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种植马铃薯、玉米、中药材。通过委托亲戚邻居代种、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等方式,共整治撂荒地4.67万亩;对耕种条件差、道路交通不便的山区撂荒地,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计划整治3万亩左右。最后采取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兜底的方式,确保全县所有耕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 通渭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经服务站站长杨天水说。

新闻推荐

通渭常家河山楂小镇

通渭常家河山楂小镇

通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