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堡之县陇中明珠 探访通渭县博物馆
方孔石刀1987年出土于陇山乡,齐家文化生产工具。青色片麻岩磨制,呈长方形。长60厘米,宽24.5厘米,一端带柄,背部凿有一长方形孔,刃部较锋利,有使用痕迹。此石刀体形较大,为定西市辖区仅见的大型石刀。
▲绵州防御使印牌1965年出土于第三铺乡境内,1983年征集,宋代文物。紫铜铸造,呈长方形,高22.7厘米、宽5.6厘米、厚0.7厘米,重775克,上端呈“亚”字形,口间有穿孔。正面竖行阴刻楷体“绵州防御使印牌”一行7字,背面下端对称竖刻楷体“牌入印出,印入牌出”8字。印牌是封建王朝军政权力的象征,始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是调遣兵将的信物。此件印牌制作精良,可见打磨痕迹,略有锈斑,是已知省内收藏的第二件印牌(一件为“熙州观察使印牌”,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弧线锯齿网纹彩陶壶国家一级文物,1975年出土于碧玉李家坪遗址,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共2件,分别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和通渭县博物馆。细泥红陶,外表呈浅灰色,侈口、短径、溜肩、鼓腹、平底,高19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0厘米。施黑色彩绘,颈部至腹部绘由叶形网格纹、锯齿纹、弧线条纹组成的几何图案。
▲青玉璧碧玉李家坪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至青铜时代齐家文化。青玉琢磨,灰白黑色相间。直径17厘米。此件玉璧为苍色,可能是上古先民部落首领祭天的礼器。
凤纹彩陶瓶国家一级文物。1970年代出土于寺子川温家坪遗址,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细泥红陶,外表呈橙红色,侈口平沿,高领细颈,圆腹内收,平底。高39厘米,口径15.5厘米,肩宽26厘米,底径14厘米。施黑色彩绘,分为二层,颈部和肩部绘变形凤鸟纹,腹部绘由弧线三角组成的变体鲵鱼纹。造型精美,纹饰流畅,是马家窑文化早期的石岭下类型向马家窑类型过渡的典型器物,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旋涡纹双耳尖底彩陶瓶1970年代出土于寺子川温家坪遗址,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县博物馆收藏。细泥红陶,侈口平沿,高领,圆肩,腰部略束,尖底,呈枣核状,腹部有对称半环形双耳。高33厘米,口径8. 5厘米。施黑色彩绘,共分3层,颈部绘平行条纹间圆点纹,肩部绘由4组弧线纹组成的人面纹,人面双目间饰圆点纹,既似鼻子又像口形,腹上部绘由变体鸟纹组成的弧线旋涡纹;腹下部绘水波纹和平行条纹,给观者以双目俯瞰飞鸟掠过水面的感觉。造型精美,彩绘流畅,寓意深刻,纹饰有极强的动感,这件文物是已知目前国内仅见的第二件马家窑文化彩陶尖底瓶,堪为珍贵文物。
通渭县博物馆位于县城文化广场文化大楼上,馆舍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展厅占500平方米。馆藏文物202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87件。辖境内文物保护单位41处。
通渭地处甘肃中部,属黄河上游支流渭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文化遗存较为丰富。众多的文物古迹,承载着久远的文明,凝聚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生活在通渭这片土地上人民智慧的结晶,见证了数千年来通渭发展的历程。
早在新石器时代,通渭先民就生活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采集渔猎,生息繁衍,形成原始聚落,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化。考古证明,在今天的牛谷河、金牛河流域分布着史前村落,其文化属性与秦安大地湾文化一脉相承,属于传说中的伏羲文化圈。以彩陶艺术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在境内的遗存也相当多,发展序列基本齐全。在今寺子川乡温家坪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石岭下和马家窑类型彩陶,其中弧形三角纹彩陶缸是“大地湾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代表性彩陶器。寺子川乡姚家面遗址和陇山乡庆阳遗址也曾出土了半山类型的彩陶。彩陶上的纹饰复杂而丰富,有种子纹、豆瓣纹、草叶纹、树纹、水波纹、涡纹、垂波纹、浪花纹,这些彩绘花纹表现了以农业为主的文化特色和生活印迹,是先民们对生活最初的艺术体现。
(通渭县博物馆供稿)
新闻推荐
□张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定西,历来以干旱闻名遐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辖境苦瘠”“十年九旱”的地方,也有河...
通渭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