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防线是我的职责” 记甘肃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刘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
当记者见到甘肃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兰大一院副院长刘健时,他已经在兰州新区后备医院奋战4个多月。
3月3日下午,刘健接到命令,到兰州新区后备医院报到。当时,他正在兰州肺科医院负责甘肃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
作为兰大一院重症医学方面的专家,刘健从1月开始,就已经进入了“战时”状态。他和专家组的同事一起,多次到甘肃省的陇西、通渭等地有确诊患者医院,与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开展诊断治疗工作。
3月3日,当刘健到达兰州新区时他才知道,第二天,将有中国公民从国外飞抵兰州新区。他的身份,是新区后备医院的医疗专家组组长。
站在当时还无法称为医院的5栋楼前,面对没有经验可借鉴的全新工作,刘健说,自己当时内心是“焦虑、崩溃的”。
经过1000多人的连夜工作,5栋公寓楼被改建成了后备医院。交给刘健的任务,就是要在这里开展回国公民的隔离、筛查以及基础疾病治疗等一系列工作。
要干的事多得数不清,刘健从繁琐的头绪中,先理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桩——医护人员培训。
面对马上就要降落的航班,刘建用了一个上午时间,对300多名来自省内不同医院的医护人员开展了紧急培训。
刘健说,我们这里要求“非培训不进入”,只有医护人员经过了严格的培训,才能把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
一个上午的时间,刘健把最重要的信息都传递给了医护人员,包括新冠肺炎相关知识、集中隔离流程等,同时还对感控的相关规定进行了细化。
几小时之后,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以急行军一般的速度,开始了接受回国人员集中隔离的任务。
第二项任务接踵而来,面对回国人员,用什么方法找出可能的感染者,如何保证不发生交叉感染?
刘健和同事们用最短的时间建立了筛查机制,他们通过核酸检测、体温测量、症状诊断、胸片拍摄等策略的组合,做到了在24小时内查出83%的目标感染者,在72小时内找到了92%的目标感染者,并且在实现了所有隔离人员不发生交叉感染的同时,所有工作人员也不被感染。
实践证明,这样一套集中隔离筛查体系是科学有效的。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细化、完善体系,在后期兰州成为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航班指定第一入境点接收国际航班的任务中,这一体系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个多月时间,先后有800多名医护人员在新区后备医院工作。他们在刘健眼里,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即使他们中有些已经完成任务回到原单位,但是一旦有需要,这些医护人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制度、流程日渐完善,刘健最初的焦虑已经消失。他现在的“淡定”,来自这支队伍,还有一整套完备的隔离筛查体系。
4个多月的时间,刘健只回过四五次家,家里人问起他的工作情况,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切都好。
刘健说,在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的同时,我们就选择了这份责任,“职责所在,与英雄无关。”
与4个多月前相比,刘健现在的工作状态从容了很多,他说:“我们守好这道‘防线’,保障大家的生活如常进行。当大家不再关注我们时,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成功了。”
新闻推荐
禾岫,1992年出生,甘肃通渭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那年雨瘦》。有音乐作品《南河桥》《钗头凤》《九月火车》...
通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