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血面

兰州晚报 2020-05-21 03:03 大字

其实,黄土高原上的陇中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由来已久,即使在生活困难时期,人们对传统美食的追求也是依然如故,一丝不苟,始终保持和传承者当地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老家通渭,是陇中比较小、也是较为贫困的一个县。十年九旱,使这里的人们长期难以摆脱贫穷的面貌。改革开放,尤其是退耕还林以后,老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时候,我们家虽属城镇户口,每人每月都有按标准供应的商品粮,但由于副食的匮乏,每月的面粉也是紧紧巴巴。即使外祖母精打细算,有时到月底还是接不上,外祖母总要向别人家借面,常常是借平一碗,还人家高高一碗。虽然,那个时候生活比较艰难,但在外祖母的精心打理下,我们家的生活有滋有味。尤其是外祖母做的饭菜色香味俱全、十分可口,可以说不论一个下饭的小菜,还是逢年过节时的各种美食,都是很讲究,做得很精致,并且花样也多、味道各异。

外祖母出生在距老家县城不远乡里的一个大家族,从小就受到其家族的教育、熏陶,为人和善、大度,虽不识字,但思想观念一点都不陈旧。外祖母生了母亲之后再没有生过孩子,她主动拿出自己积赞的银元,让外祖父再续一房,后来就有了舅舅、姨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生活困难时期,外祖母便来到我们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可以说我们姊妹兄弟全都是外祖母一手从小带大的。因为父母都工作,家中的一切全由外祖母料理,使得我们有幸一直吃着外祖母做的可口饭菜。外祖母做饭很干净,也讲究,凡从外面买回来的各种肉类熟食,外祖母从来都不吃,她觉得这些肉食来路不明,不干净,为此,我们家每年都要养一头猪。二月二过后,外祖母托人从市场上抓一条小猪仔,一直养到腊月。由于养鸡太脏,临近过年前两三个月才从市场上买几只来养。记得每到杀猪的时候,外祖母便早早地躲到邻居家,她说她不忍看到自己养了一年的猪被杀的那一幕。不过猪杀完后,外祖母便开始忙碌起来。记得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用盛下的半盆猪血制作血面。

猪杀完不久,猪血还没有完全凝固。外祖母回来后赶忙把猪血倒进面盆中,加入面粉进行搅拌,直至盆内的血和面粉均匀地和在一起,然后再用手进行搓揉,没多长时间一盆殷红的猪血,成了红白相间的面团。为了便于晾晒和以后食用,外祖母将面团搓揉成大豆那么大,铺洒在一个大大的圆竹晒盘中,让其慢慢晾干。同样鸡血也是如法炮制,由于鸡血少,和成的面疙瘩也就比较少。但鸡血面要比猪血面好吃。待这些血面疙瘩干透后,外祖母便收集在袋子里,等年过完后再食用。外祖母真正给我们做血面一般都在二三月新葱和韭菜下来的时候。

其实用那些干透的血面疙瘩做真正的血面并不复杂。首先,将血面疙瘩用擀面杖在案板上碾碎碾细,再用细箩箩掉未碾碎的小颗粒,将箩下的红色面粉倒进盆里。然后加入事先备好的融入少量食盐的温水,如果感觉血面太少,可再加入一些面粉。于是不停地进行翻揉,其实跟和面擀面条一样。待一张大大的、红红的面擀好后,还要在案板上稍晾一阵,然后切成细细的面条。当煮熟后的血面从锅里捞出来时,其颜色已变得深红深红,为了不让面沓在一起,还要摊开在案板上,倒一点生油,并用筷子不停地挑拌匀,使面条中的水份挥发,不再粘连在一起。当血面晾凉后,可以说制作美味的血面已完成了一大半,剩下的就是用一些配料进行再加工。即在锅里倒入适量的油,待油温热以后,先将事先准备好的腊肉切成片放入锅中(如没有腊肉,瘦肉或鸡蛋也可),稍翻炒几下。腊肉遇油和高温,很快变得透亮,随即将切好的新葱、绿油油的韭菜放入锅中,加入少许调料、盐,再将晾好的血面放入锅中一起翻炒,三四分钟后即可出锅。盛在盘子或碗中红红的血面看上去油光发亮,在绿绿的韭菜、晶透的腊肉,还有浇在面上半勺金黄金黄蒜泥的点缀下,相映成辉,格外诱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血面终于完成了。回老家如能遇到吃血面,我总是食欲大增,可以美美地吃上两碗,尤其是把蒜泥和血面均匀地拌在一起,血面油筋筋的香与韭菜的鲜、腊肉的肥腻、蒜泥的清辣掺和在一起,那味道真是妙不可言,惟有埋头一吃。由于我们家人多,且每年只有一头猪和两三只鸡的血做血面,所以这种美食一年也就只能吃上一两回,当然血面在老家也是一道比较稀罕的美食。用鸡血做的血面,由于其量少,外祖母一般将其摊成煎饼,并且切成长约一寸的菱形,然后和制作血面一样用葱、韭菜、腊肉或鸡蛋、瘦肉一起炒。不过在做煎饼时为了使摊出来的煎饼松软,需在血面浆里打一两个鸡蛋,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里面和一些诸如荞麦面之类的杂粮,其它工序无大异。当然摊煎饼的难度比较大,尤其是浆汁浓稠的调配、在锅上快速的旋刮等都是些技术活,一般人不好掌握。

外祖母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她的善良、仁慈、宽宏的心胸,以及对我们的教诲和无私的爱,一直默默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并且深深铭刻在心,每每想起,都会难以忘怀,潸然泪下。尤其是每到逢年过节,思念之余,也常常想起外祖母给我们做的点心、洋芋蜜丸、暖锅等一些美食。这些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美食,无不凝结着外祖母及普通老百姓的智慧和心血,以及对一件小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心境和精神,彰显了陇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弘扬着这片土地厚重、悠久的传统文化。那一道道简朴、毫不奢华且精致、味美的饭菜,如今已算不上什么美味佳肴,或无人问津或已经失传,但它却依然在我的记忆里飘香,似一缕炊烟,缠绕着太多太多的乡愁。就像望着一座即将被拆的老屋,内心的不舍,如同那一块长满苔藓的砖瓦、一扇花纹已腐朽的门窗、一棵高高的树梢落着好几个鸟巢的老树那样无助,惟有这些文字能够略微给我一些慰藉。

□陈锦隆

新闻推荐

大山深处有片“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崔银辉杨唯伟时值孟夏,汽车兜兜转转,转过一个又一个弯,翻过一座又...

通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