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之窗”让乡村孩子的课堂充满阳光 通渭县马营学区吹响“互联网+”课程教学改革发展集结号

定西日报 2019-05-19 07:54 大字

本报记者石建强陈翔张新建

一台电脑、一只麦克风、一个摄像头……在通渭县马营中心小学的直播教室里,书法主讲教师车鹏正在利用这些设备讲授通渭书法课,CCtalk平台界面上清晰显示出课堂内容和学生互动情况。当天,马营学区和通渭县其他3个偏远学区以及省内外的60多个班级一同聆听通渭传统文化毛笔书法课。

这是马营学区针对农村学校专业教师不足、学生交流难等问题,依托沪江互加计划,深入推进“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改革,让每一个农村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缩影。

异地“取经”谋发展

互加计划是沪江2015年10月发起的教育公益项目。2017年2月,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学区共享“阳光课堂”联盟诞生,通过沪江CCtalk平台学区村小联合开设网络课程,探索学区内学科教师共享机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018年4月,马营学区校长段小强参加完全市“阳光课堂”联盟李家堡现场推进会后,迅速组织学区内骨干教师来到李家堡学区学习取经,并自筹资金购买设备,培训师资,成立团队,于5月7日在马营中心小学正式启动“阳光课堂”联盟,并成功授课。

段小强说:““阳光课堂”就是借助免费的沪江CCtalk平台,利用直播中的电脑、摄像头、无线话筒等媒体设备,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直播课堂。它经线上直播老师和线下助学老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直播教师由专业老师担任,并定期在本学区内现场巡回指导;助学教师则配合直播教师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

“阳光课堂”开播以来,马营学区各教学点的课程表上除了语文、数学外,定期还会有书法、美术、音乐、手工制作、生命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这些课程由学区联动中心校、教学点和沪江的互联网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直播在全学区同步上课、同步推进。

截至目前,马营学区开办的“阳光课堂”已实现了学区内所有学校全覆盖,并与临近的黑燕山学区、华家岭学区和第三铺学区组成“阳光课堂”联盟。所有联盟学校实行统一的课程表、统一的作息时间,安排统一的老师在CCtalk平台上进行直播教学。参与直播教学的学校达到39所,其中马营学区15所,受益学生1910人,第三铺学区6所,黑燕学区7所,华家岭学区10所,文庙街小学1所。CCTalk(83073678)直播群成员566人,成功直播226节次;课程播放量累计达18926余次,其中单播放量最高达592余次;简书宣传记录65篇,阅读量约5万次,其中单篇阅读量最高达1136次。

马营中心小学彩虹花晨读老师王娟说:““阳光课堂”是一种光明的教育、温暖的教育,它让每个学生都能生活在和煦的阳光里,人格获得尊重、个性受到重视,成为身心健康、各具才能的人。特别是孩子们在“阳光课堂”开设的彩虹花晨读中找到了阅读的快乐,学会了用普通话朗读诗歌。在语文课上,孩子们读课文不再那么土里土气了,开始用普通话读课文了。”

“鲶鱼”效应助赶超

马营学区并没有因为“阳光课堂”的全面推行而安于现状,而是更多思考着如何能让“阳光课堂”更加多元、智慧、高效地发展,更好地推动各个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大提升。

针对部分学校教研工作滞后、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切实提高“阳光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学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比活动和面向中青年教师的网上晒课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下转第六版)

新闻推荐

贫困村的脱贫摘帽与后期发展之我见 来自通渭县襄南镇瓦撒村的调研□ 王常青 崔琪琛

瓦撒村辖7社221户958人,年降水量350mm左右,耕地面积6500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5户530人,贫困发生率为55.3%,系典型的偏...

通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