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的脱贫摘帽与后期发展之我见 来自通渭县襄南镇瓦撒村的调研□ 王常青 崔琪琛

定西日报 2019-05-09 08:48 大字

瓦撒村辖7社221户958人,年降水量350mm左右,耕地面积6500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5户530人,贫困发生率为55.3%,系典型的偏远贫困村。

一、致贫原因:一是因学致贫31户177人,占33.4%;二是因病致贫27户131人,占24.7%;三是缺资金技术致贫41户186人,占35.1%;四是因残致贫2户4人,占0.8%;五是因灾致贫1户4人,占0.8%;其他如因婚致贫等2户9人,占比1.7%。经各级党委政府、帮扶工作队和社会各界协力配合,于2018年底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二、扶贫模式:(一)强化党建,强力脱贫攻坚。打好“党支部+驻村帮扶工作队”组合拳,扎实推进“一户一策”。(二)加强培训,注重智力扶贫。按照组建一个科技服务团、建成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培训一个科技农民、带动五个示范户、培养一个贫困户明白人的要求开展培训。全年共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场次,培训76人次,发放培训资料180余份。(三)引进能人,坚持产业扶贫。引导返乡创业能手和党员能人创办合作社,成立了通渭县燕通农牧有限公司等7个专业合作社、1个金银花种植有限公司,据统计1年仅劳务费支出约80万元,每人每年可增收880元。(四)多方协调,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提升“水、电、路、房”等农村基础设施,协调交通部门完成通社道路的硬化,协调发改部门完成全村亮化,协调帮扶单位和社会力量,做好瓦撒村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搞好服务,坚持为民务实。一是靠实公益性岗位人员责任,加大环境卫生改善。二是提升村卫生所的运营力度,邀请外地医生来村义诊。三是合理利用“五保家园”,让五保户老人安享晚年。四是加大教育帮扶,连续3年衔接全国优秀大学生开展夏令营教育扶贫活动。五是继续关注“托底扶贫”,引导村民关爱残疾人、精神病人、失孤老人的生活。

三、发展远景:(一)筑牢战斗堡垒,巩固脱贫成果。以“党支部+帮扶工作队”巩固脱贫成果,以“党支部+合作社”破解新的难题,以“党支部+科技服务团”开展技术服务,带领群众建立美丽乡村,巩固提升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

(二)培育发展产业,加大致富力度。在7个村民小组形成具有特色的“一社一品”,在大面积种植金银花、花椒树的基础上,今年大力推广金银花300亩,力争通过3年内打造以“花木瓦撒,诗仙福地”为主题的瓦撒现代生态旅游观光农业。

(三)携手教育帮扶,共促少年追梦。一是落实学龄前儿童保教费、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和大中专院校学生“雨露计划”和助学贷款。二是邀请大学生助学团队开展第4次暑期教育帮扶夏令营活动。三是资助困难家庭学生,使所有瓦撒村的孩子们都能完成学业。

(四)提高医疗扶贫,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对患重大疾病的群众制定“一人一策”,加大健康政策宣传,邀请爱心医疗团队来村义诊等。

(五)持续完善设施,建设美丽乡村。一是争取庙湾、阳屲、白滩3社13.3公里通社道路的硬化项目;二是吸收社会闲散资本建成庙湾体育运动场,目前已落实资金10万元;三是协调通渭县引洮局投资5万元砌筑60米村址围墙护坡、80米排水渠;四是完成108座农户厕所、2座公共厕所提升改造项目;五是对接完成瓦撒村加油站,有效解决农村地区加油远、加油难问题。六是在垃圾处理站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善全村环境卫生。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路灯安装量,美化亮化乡村,不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分别系通渭县襄南镇党委书记;通渭县襄南镇瓦撒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帮扶队长)

新闻推荐

“云端上的车站”东岔站正式迎客

本报记者燕春丽通讯员贾国庆4月29日,随着D9816次动车组停靠东岔车站,标志着宝兰高铁上这座最美“云端”小站开始正式...

通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