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李夫子”

定西日报 2018-07-30 09:28 大字

□雷鸣

在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县,有一个人,几十年来被县人皆称为“李夫子”。

“李夫子”名李法宗,字绍祖,号三愚叟,1943年出生于通渭县平襄镇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受儒墨氛围陶冶,尚古风,勤习文。无论上学读书还是在供职家乡教育部门的漫长岁月里,作书吟诗、填词撰联一直是他的美好追求和最大乐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几十年如一日,他博览群书,丰富学养,尤对经典古诗文,读得多,记得牢,甚至“倒背如流”;他取法古典,尚宗源流,书法自成一体。在日常生活中他不吸烟,适饮酒,言辞谨慎,行为文雅,凡此种种,才有了“夫子”这个雅号。

我和“李夫子”交往近40年了。1979年我在陇阳中学任社请教师,他在县城文庙街初中任社请教师,我俩同桌参加了定西地区公派教师录用考试。近40年过去了,交往愈切,印象愈深,兀自揣摩,总觉先生为“奇”。奇者,“不群”“不偶”也,有脱凡出众、超劫锐变之处。他能“述”,对每一个文史知识点论述得精辟透彻;能“书”,笔上功夫见卓尔风采,且书自家诗词;能“数”,对古典诗文,尤其唐宋诗词如数家珍。他把中国一代代文人志士心中普遍存在的延绵不尽的家国情怀深深地隐藏起来,表现为一种达观亲为状态。他论学如剖心,妙语迭出。

先生为家乡的文化事业不断做着努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1992年,通渭县筹办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农民书画展,他不但自己积极参与创作活动,还帮助指导其他作者进行观摩创作。在通渭县申报书画艺术之乡的过程中他又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99年至2000年,他积极参与并协助县政协先后编印了《通渭书画挂历》和《通渭书画选》。2002年通渭县委、县政府组织创作《江泽民“七一”讲话书法百米长卷》,他对文字的书写规范进行了审读把关。2013年开始,他和县内诗词专家历时3年主编了《通渭县当代诗词联选集》,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文艺界广泛好评。作为连任几届的县政协委员,他积极为通渭县文化事业建言献策,并认真创作书法精品,参加全县各类书画展和书法创作笔会。

先生几十年来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为通渭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不懈努力。通渭各地红白喜事,求他撰书贺幛贺联、挽幛挽联者络绎不绝。从撰到书,再到装裱,他都追求尽善尽美,满足了通渭民间民俗活动之需。他还多次为县委、县政府撰书,为通渭县华岩寺、陇西县文峰中学等书写碑文数十帧。

先生乐为人师,诲人不倦。近年来,随着中华传统诗词热的兴起,通渭有许多诗词爱好者重视学习研究诗律声韵,他对求教者从格律、文字、意境等方面不厌其烦地讲解修改,直至提高。经其传授,县内有许多诗词作者由原来不懂格律诗词,到熟练掌握并且能够进行创作。正是由于这些,使得更多的人称他为“李夫子”。

先生数十年间夜以继日地自学苦读,成了县内外知名的古汉语和音韵学专家。他写诗填词,严格坚守着几千年来的“清规戒律”,同时又在内容上添加时代特点。他长于诗歌体裁、章法、声韵、格律的研究,并在咏、唱、引、骈、诵、讴等方面予以实践。他的诗以近体诗词为主,尤长格律骈赋。先生作诗,格律严谨,用字讲究,平仄粘对和谐,于铿锵顿挫中抒发胸中浩气,折射心灵之光。品尝其味其韵,如天籁自鸣,清泉流响。他还把诗的抑扬顿挫与书法的纵横捭阖,诗的一咏三叹与书法的一波三折,诗的音韵节奏与书法的轻重徐疾,在内涵与本质上契合一致。

先生对古代典籍熟稔于心,材料运用富有洞见,为文常常字斟句酌,言简意赅。内容上有新奇、有见识,形式上好读好看,既有原理记述,又有文学色彩。在为乡人撰写应时诗文时,也以自己丰沛的传统文化知识传递着心灵故事。

时下书家以自作诗联入书者实多不见,从这种意义上讲,先生在陇中书坛独树一帜,亦不为过。他在第三届中国重阳书画展中,现场即兴赋诗挥笔创作的佳作即是有力的例证。这充分展现了他数载临池,皓首穷经,吟怀咏志的综合素质和坚实功力。先生的诗联作品多次刊登于《诗词世界》《甘肃诗词》《全国优秀诗词集》《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大典》《中国楹联家大辞典》《中国对联作品集》《中国楹联年鉴》等,获得“天籁杯·第十三届中华诗词大赛”金奖、通渭县首届秦嘉徐淑文艺奖等多项奖项。

先生融汇诸艺,诗文兼修,最后归于书艺。他深知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以一种近乎修行者的虔诚和执着,数十年不懈努力,辛勤耕耘,选临了大量经典碑帖,汲取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他的正书或循唐法或兼汉魏,结构严谨,端丽整饬,点画精到,气韵淳雅。用笔中侧兼施,或圆润或瘦硬,皆刚劲有力,凸现“内含筋骨,外耀锋芒”的艺术效果。在正书创作中,取法六朝摩崖《泰山金刚经》、张猛龙碑、史晨碑、礼器碑、郑文公碑和清代李瑞清颤抖笔法,探索形成了一种楷隶风格,峻利方厚,沉稳庄重,宽舒宏伟,颇具内涵。草书作品风格飘逸,挥洒自如,行笔“实”不板滞,“虚”不浅白,“润”不臃肿,“燥”不枯涩。墨色和润,变化自然,字里行间渗透着清朗的书卷气。他尤擅擘窠榜书,一尺见方的大字笔力遒劲,骨势雄强。大字正书简静沉厚,雍容旷达,沉稳的运笔如一座座奇峰组成壮观风景。大字行书,力拔千钧,排山倒海,蜿蜒的线条如一条条大江归于滔滔大海。

总结法宗先生的书法有三个特点。首先是“碑骨帖韵”,碑帖包容,相得益彰;其次是“正态雄姿”,守正端言,追寻正大堂皇的气象;三是“文气弥漫”,自身的文化修养与书法的结合,其作品涵盖着醇厚的诗意,渗透着别具一格的书卷气和意境美。先生早年还浸于丹青,深究画理,其山水花鸟笔精色润。

先生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上各类展览并获奖,有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香港、台湾、日本等地展出并被收藏。作品和传略入编《中国书画篆刻大辞典》等。他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人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书法报社签约书法家,出版有《第三届中国重阳书画展获奖书画家——李法宗》。

这就是通渭的“李夫子”,一个年逾古稀、德艺双馨的诗人和书法家。

新闻推荐

梯田托起山区群众致富梦

村民刘长福在地里掐着指头算了一笔账:耕地面积扩大了,低产的小麦少种或不种了,秋覆膜技术能增产,洋芋、红豆草、莜麦、燕...

通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