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托起山区群众致富梦

定西日报 2018-07-20 08:41 大字

村民刘长福在地里掐着指头算了一笔账:耕地面积扩大了,低产的小麦少种或不种了,秋覆膜技术能增产,洋芋、红豆草、莜麦、燕麦和苜蓿样样都能卖钱……

在通渭县马营镇长川村见到刘长福时,他正在用小型农机具收割地里的紫花苜蓿。在长川村所在的这一大片区域内,昔日丘陵沟壑间难以耕作的黄土坡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如丝如带、色彩斑斓的梯田。在这里,“退耕还林地+梯田+牧草等经济作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成为当地农民依托土地增收的致富新路子。

本报记者晁君杰

盛夏时节是陇中黄土塬最美丽的季节,处处堪比美丽的长川村。穿行于各座山梁,放眼望去,山腰层层梯田如“玉带”般把座座山头束紧,山间四通八达的农路似“银链”样把层层梯田串起;梯田中玉米葱郁、麦浪金黄,紫花苜蓿开得正艳。“玉带”间条条平整的道路纵横交错,一辆辆农用车往来穿梭……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推进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正在彻底改变着昔日黄土塬面貌,如火如荼的梯田建设更让这里的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

“十沟九坡头,耕地滚了牛”,“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煮一锅”,这是上世纪通渭县马营镇长川村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说起以前家里的坡耕地,刘长福感慨万分。那时候,村民本就不多的坡耕地完全是靠天吃饭。如果秋冬墒情不好,一到初春,猛烈的西北风不仅将表层的肥土全部刮跑,还将仅有的一点土壤水分一并带走,春季无法下种,秋收自然无望。更为糟糕的是,在夏秋两季,一下大雨,三面山上的泥水便铺天盖地奔涌下来,耕地又被山洪无情冲刷,路断田毁是常有的事。

通渭所在的定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差、山多川少、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特别是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层越种越薄,地力越来越差,农业在低投入、低效益中徘徊,既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又长期制约着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那时候,群众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地整平,把路修通。

老百姓所想的,就是政府要干的。“要打断这种恶性循环的产业链条,就得进行土地的精加工。”上世纪90年代起,通渭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开始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县上果敢提出“坚持不懈地走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路子不动摇”战略,定下了每年至少兴修高标准梯田6万亩的目标。

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推进梯田建设,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精品示范工程,县上专门成立梯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推行行政领导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奖罚的“四定”责任制和业务部门包规划、包质量、包软件、包验收的“四包”责任制。

层层负责、严格奖罚。多年之后,高质量推进梯田建设的效果逐渐显现,基本实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肥不外流”的目标。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建设让县域内的植被覆盖率明显增加,耕地的蓄水保墒培肥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得到有效控制和恢复,旱塬上旱作农业的传统耕作模式也开始向现代新型农业化转变。

(二)

“修梯田,钱从哪里来?”梯田建设开始启动的那几年,国家和省上对梯田建设投入相对较少,资金成了摆在全县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此,通渭县提出“以奖代补”措施,鼓励和引导群众自筹资金修建梯田。(下转第四版)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新闻推荐

定西市7月上旬降水量数倍于同期

本报讯受多波动纬向气流影响,今年上半年,定西市降水范围广、间隔时间短、频次高、极端性强,其中较强降水过程有:7月1日...

通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通渭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