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为媒引春风 ——定西市创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走笔
书画为媒引春风
——定西市创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走笔
本报记者 杨世智 通讯员 李敬
岁月荏苒,定西人以“三苦精神”在陇中这片曾经“苦瘠甲于天下”的土地上不断创造着奇迹。这些奇迹,蕴藏在定西人耕读传家的文化血脉里,浸透在他们的一幅幅书画作品中,造就了书画界的“定西现象”。
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走在定西的山峁沟梁,规模大一点的山屲基本都有村庄。进入农家,很多人家的正房里都挂着字画,院落的大门上挂着“耕读传家”或“耕读第”的牌匾。
这些字画的来历,定西人不说“买来的”,而会说“求来的”,其内心中怀有一种对艺术的虔诚、一种对文化的尊重。
在定西,少儿书画艺术教育是学校必开的一门课程,是一种“从娃娃抓起”的薪火传递和文化传承。因为这种传递和传承,许多农民丢下铁锹就能拿起毛笔,每次“文化下乡”活动当中,最受欢迎的都是现场挥毫的书画家。因为这种传递和传承,定西市中书协会员目前已有63人,中美协会员16人,省书协、省美协会员620多人,近5年来共有180多人(次)作品入选中书协、中美协举办的全国书法作品展和美术作品展。
而为了这种传递和传承,定西市和各县区均建有书画院和美术馆,并建成了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写生基地、中国书协西部教育基地和786家画廊,以及定西书画联盟,定西市王了望、边景昭艺术研究院。定西市还与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甘肃电视台公共频道合作,扩大定西书画的宣传推介,先后推出了一批有实力的本土书画家。目前,定西市正在建设总投资达19.9亿元的书画产业园项目,以带动全市书画艺术创作的繁荣和书画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通渭县,有“家中无书画,不是通渭人”之说,这个县被国家文化部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别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近年来,通渭县大力推动以书画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全国知名书画交易市场。不仅实施了悦心国际书画村等一批文化项目,建成书画采风基地40个,培养了一支由13000多人组成的书画创作和经纪人队伍,还吸引了省内外110家画廊、30个写生及创作基地落户当地。
文化品牌魅力初显
为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树立和扩大当地的书画品牌效应,近年来定西市通过“请进来办展交流,走出去办展宣传”的方式,推动定西书画走向全国,吸引全国书画汇集定西。
今年8月16日,定西市在通渭县举办了第六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和“丝绸之路·翰墨通渭”第一届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在此之前,定西市通过精心策划,已先后成功举办“美丽新丝路·翰墨定西行——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和“丝绸之路·绚丽甘肃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全国农民书画展”等全国性书画大展和省级书画展60多次。
通过“请进来”,一大批全国知名书画家和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外书画家前来定西采风写生和联谊交流。其中,日本北枝篆会会长、著名书法家北室南苑等10多位国外书画名家,李小可、林秀、王奇寅、丁杰、吴淘毅等30多位知名书画家在定西市举行了书画讲座,有10多位书画名家建立了书画创作室。
定西市还通过政策支持、经费资助等办法,鼓励有一定影响力的定西籍书画家采取联合办展、独立办展等多种途径大胆“走出去”,大力推动赴外民间书画交流活动。其中,仅通渭县就在全国举办通渭农民书画展100多场次,组织当地书画家赴外交流2100人次,展出和交流作品10万余件。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定西市先后有90多位书画家赴国外举办各种形式的书画展和文化交流活动20多次。
文化交流方兴未艾
今年6月17日至20日,“中日丝绸之路汉字文化书法篆刻展”在日本石川县国立美术馆成功举办。
这是定西书法篆刻作品首次代表甘肃省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日本举办展览。展览共展出中国书法篆刻作品和日本书法篆刻作品各100件,其中来自定西市的书法篆刻作品占了98件。对此,甘肃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专职副会长刘晓林评价说:“这些作品代表了甘肃省书法篆刻的最高水平。”
展览期间,以中国人民友协、省友协和定西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有关负责人及通渭县文联、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负责人组成的中方代表团积极组织参加了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展览现场,从东京、大阪等地赶来的书画爱好者啧啧称赞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书法篆刻作品的精美雅致。展出期间,两国书法篆刻爱好者举办了两场学习交流会。许多日本的文化界人士感叹,地处中国西北的定西竟然拥有如此丰富的书画篆刻底蕴。
以书画为媒,定西市的对外文化交流之路越走越宽。
新闻推荐
甘肃经济日报讯通渭县把什川乡列为易地搬迁项目区,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先后在贾山和什川等4个点建成套易地扶贫搬迁住房,截至目前,到户率为.%,入住率为.%。为保障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在搬迁安置...
通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