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有一种情怀叫慈悲——于画内画外品读慈善艺术家吴东魁先生

定西日报 2016-08-10 00:06 大字

人敬神,因为悲天悯人;人敬人,因为恩泽于人。他是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德艺双馨,依于仁,游于艺;他的一言一行,关注教育,投身慈善的所举所为令人敬佩。走近慈善艺术家吴东魁先生,也走进他“活到老、画到老、捐到老”捐建百所希望小学、为慈善事业奉献毕生的精神世界。

——题记

□本报记者刘佳丽

慈善情结缘于贫困相伴的童年记忆

从十余年前捐建第一所希望小学,慈善画家吴东魁先生的足迹已经遍布祖国南北,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今年七月,在通渭县捐建两所希望小学并于通渭一中修建“吴东魁书画艺术馆”,至此,他已捐赠4000多万元现金、在全国捐建了65所希望小学以及价值近亿元的书画作品。

吴东魁先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已被圈内圈外人们晓喻,在惊叹他极具天赋的艺术造诣的同时,他持之以恒致力于慈善教育事业的善举让众人敬佩不已。2007年,他荣登“中国慈善排行榜”,获得了“慈善画家”的殊荣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之一”的称号,并承诺“活到老、画到老、捐到老”,计划以每年捐3所希望小学的速度,来完成有生之年捐100所希望小学的宏愿。

是什么力量或是渊源支撑吴东魁先生的慈善情结,走近他的采访中,我们的心中有了答案。

“我孩童时生活很贫困,吃了上顿没下顿,穷苦的日子让我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所盼所需感同身受,每当想起孩童时的困苦,就激发着我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我想尽己所能,帮助他们,改变他们的命运。”采访中,吴东魁先生坦诚地回忆自己的童年过往。

贫困,给了他特殊的童年记忆,也赋予了他坚韧拼搏的精神和对生活生命的深层解读。

吴东魁出生于山东菏泽一个贫苦的家庭,从上小学起,他就靠挑沙子、干农活挣钱交自己的学费。小学到大学,吴东魁的学费全部是自己挣出来的。母亲心灵手巧,剪纸、刺绣、织布样样精通。他继承了母亲的慧心,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家里买不起纸和笔,他就拿个小树枝在门前的沙地上画。8岁的时候,母亲送他到侯集小学念书,书本上的英雄人物以及各种插图,不知被他临摹了多少遍。没钱买笔,就把同学们扔掉的铅笔头捡回来用;没有纸,就从垃圾箱里捡废纸片。常常过不了几天,他画的画就把小蓝布书包塞得满满的。家乡的沙土地虽然不适合种粮食,却在雨后异常平整光洁,简直就是块天然的画布。直到现在,吴东魁还很感谢当时自己所处的环境,虽然贫穷,但与大自然为师,一草一木,鱼鸟花虫……皆成为之后他创作的无尽源泉。

吴东魁清晰记得,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捐助希望小学时,下飞机后他强忍着头疼欲裂的高原反应,未做片刻休息马上赶往捐助学校。机场到黄南有3个小时的路途,当天大雨瓢泼,山路难行,山两侧不断有石块滚落,沿途被砸坏的车辆歪在道边。“到了学校,我一看很多都是藏族孩子,有的小孩抱着我大喊大笑,有的小孩哭着拉着我,就好像遇到了亲人,我很受感动。”他说。

采访中谈及第一次萌生捐建希望小学,是在山区看到孩子们大冬天蹲在土堆上,手上裂着血口子,拿着树枝写写画画,这一幕瞬间触及到他童年的记忆,于是决心在有生之年捐建百所希望小学,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改变更多人的命运。说起这些,年届花甲的吴东魁不禁潸然泪下,哽咽无语。

不做则已,做则至全。吴东魁捐助的希望小学遍布全国各地,尤其侧重于革命老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每次的捐助会上,吴东魁都会忍不住流泪,因为想起自己的童年,因为看到了孩子们快乐的笑脸。他曾说,“我对孩子们的遭遇感同身受。因为我的一生历经磨难,所以更能体会出生命的意义,更知道每个人都需要这份真诚的关爱。”

人生路迹展现于画作之上

从山东轻工厂的一名临时工,到国画大师,吴东魁的人生写满了传奇、也浸透着磨难。贫苦的幼年、坎坷的工作经历、只身北上求学遭遇的世态炎凉、车祸后的劫难逃生,都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触和领悟,也锻造了他独特的艺术气质。

吴东魁的画被称为自成一派。在笔墨技法方面,他力求以骨法用笔,擅长倒笔、旋笔、擦笔、拖笔、顿颤笔兼用,从而形成点线相异、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的绘画效果;追求形似与神韵,以形写神,以达到神形兼备的创新效果。他的绘画有着文学的叙事性、哲理性,诗词的抒情性、节奏性以及金石书法的线条感和韵味。无论是迎风带露的荷花还是枝间雀跃的鸟雀,无论是纠缠萦绕的藤萝还是云香鬓影的牡丹,他都给予了倾心地演绎,融合出了用笔豪放而风格清新飘逸的独特个性。其书法,特别是草书作品“笔墨酣饱,气韵贯通,融入呈现出自己的书画艺术之所在”,可以说书风卓然独立,让人观之有新奇之感,这种感觉源于书者的熟后求生,正是东坡“精能之至、反造疏淡”之谓。在继承与创新中踏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23岁时,吴东魁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并受到当时众多知名艺术前辈的肯定。国画大师黄胄先生对吴东魁所画的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写道:“铜皮铁干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须自立,不学元章与补之。”吴冠中写道:“东魁用自己的眼,发现新的美感,找新的表现手法,创造现代中国画。”这些大师们的肯定及鼓励,让吴东魁更加自信,直至后来他创造出了自成一格的绘画风格。

吴东魁说:“艺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画过无数禽鸟,没有一只重样的,也没有一只是和别人一样的。这是生活丰富了我的创作经验。”

吴东魁先生是一位富有创造精神并且具有独特艺术性格的画家,他对大自然深情的赞美和讴歌,饱含着诗意的激情和理想的意蕴。无论是在意境上还是表现形式上,他的作品都呈现出明显的开拓性与创造性,赋予了浓郁的浪漫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作品里展示着深厚的精神寄寓和文化内涵,会让你思索、体味和追寻,让观者的心弦为之荡漾和震撼。

采访中,谈至兴起,吴老即兴挥毫泼墨,让我们有幸一睹大师风采。起笔、着色,禽鸟花虫雀跃笔端、栩栩如生;落笔、挥毫,笔墨酣畅淋漓,瞬间百字跃然纸上,字字连珠,力透纸背,布局早已成竹于胸,行云好似一幅山水风景,处处繁华。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崇德尚宜高风浩荡、悲通慈缘宏恩常怀”“善爱桃李、德泽校园”,这是悬挂在吴东魁先生艺术馆中的锦旗所书,也是对吴东魁先生的真实评价。

山东孔孟之乡,为他深深烙上了“仁”的印记,可以说他是一位“正义仁爱”和“书画造诣”都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学者。

作画如做人,他没有止步于自己的艺术成就,当艺术事业达到巅峰时,他更多的开始思考一个艺术家如何进一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担当。因为心有悲悯,才有其对艺无止境的追寻,才有“活到老、画到老、捐到老”的执着和无疆大爱。

吴东魁先生表示:“中国水墨画是中国独有的,但也属于全世界,是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成就了我,我要对这个民族尽一份自己的责任,所以我选择捐助希望学校这个方式,来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在我看来,教育是一个民族立身的根本,我希望以此来推进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唤醒国人对于善的信念,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有了信念,才会自强不息,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会实现宏伟的中国梦。”

已届花甲之年,他仍严格律己、生活勤俭,笔耕不辍。他对自己奉行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信条,每日清晨四点起床习作锻炼;三餐皆以素食、粗粮相伴;一年四季,无论严寒炎热,皆身着白衫短袖,淡定从容,神情自若。

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品质是一个人最好的光环。在他的言传身教和感染下,他的学生都对恩师心生崇敬。他的几位入室弟子如今都在书画界成绩斐然,但谈起吴老师对他们的影响,都感怀至深。从作画到做人,都以老师为榜样,行之效之,跟随恩师奔走于慈善的道路上。

情系定西的高天厚土

“来定西通渭前,就听说通渭家家挂书画,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被深深打动。”

七月此行,吴东魁先生为甘肃捐建6所希望小学,在通渭就捐建了2所,还带去了大量珍贵的书画作品,并且在通渭一中建立了“吴东魁书画艺术馆”,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吴东魁先生说,通渭虽然是一个贫困地区,但这里的人民对书画艺术的尊崇和热爱深深感染了我,也打动了我的心灵,我有时间会多去通渭看望父老乡亲,用我的真心,真意,用我的笔墨技巧感染他们,让更多的书画家成才步入艺术的轨道,尽我所能,把我的书画加大力度源源奉献给定西这篇文化沃土。

采访中,提起对甘肃和定西的情缘,吴东魁先生都感怀至深。他说,几年前来过甘肃多次,也做过慈善活动,甘肃人民的勤劳勇敢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次有幸去甘肃捐6所希望小学,最大的感怀就是对定西通渭至深不忘,通渭是书画之乡,是甘肃在书画行业崛起、欣欣向荣的一个交易平台和文化交流的纽带,那里的人民对书画有着深厚的热爱之情,家家崇尚书画,人人喜爱字画,看到如此景象,看到如此欣欣向荣的书画市场,自己深受触动。

他说,希望定西的书画家们今后在吴东魁艺术馆免费办一次展览,强强联合,将我们北京的艺术给甘肃和定西通渭的书画艺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大西北和北京文化对接交流的场所。吴东魁先生还当即表示,决定在今年或明年初,再向甘肃捐助10所希望小学,特别是要倾向于定西这块让他深受触动的土地。希望甘肃的教育事业发扬光大,继往开来,让比较贫穷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

吴东魁说,甘肃的文化和艺术事业的壮大发展,对大西北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文化艺术产业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助推精准脱贫的步伐,让经济与文化艺术都有一个大的跨越。

新闻推荐

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跻身全国知名书画交易市场

...

通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