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治穷有策脱贫有方——通渭县平襄镇实施***精准脱贫工作走笔

甘肃经济日报 2016-08-15 23:25 大字

本报记者 陈海霞 通讯员 王忠

伏夏七月,热浪灼人。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七月,最恰当的字莫过于热;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乡镇干部的工作作风,这个词莫过于“接地气”。日前,记者一行走进了通渭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襄镇,在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中真实地感受了他们***工作中的“热”和“接地气”。

人到更要心到,这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前提。“查房屋算家当、问产业算后劲、看劳力算收入,每入一户都要对大数据平台建设涉及的易地搬迁、危房改造、惠农政策、饮水安全、社会救助、教育、卫生、富民产业、劳动力培训、专项贷款、专项扶贫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做细致的分类登记。”在通渭走访的几天时间里,平襄镇镇、村、社干部和双联帮扶干部组成的工作组反复进村入户,带着满腔工作热情走进贫困群众家中“摸贫”,落实2016年的帮扶任务。每个工作人员心中有“标杆”、手中有“戒尺”,一把尺子量到底,通过认真组织开展大数据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做到了2015年通过脱贫验收的孟河、亢川、兴隆、马岔、张庄、瓦石、蒋川、团庄、四联9个贫困村动态监控力求不返贫;今年计划脱贫的中和、安岔、曹川3村66户272人对象更精准,数据更翔实。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的“金点子”。“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帮扶措施不能千篇一律,每个村都有自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通过充分挖掘,量身定制每个村社和每户贫困户的需求清单,不仅让重点贫困村低贫困群体尽快脱贫、争取短期成效,而且要让其他村中高贫困群体有好的脱贫措施逐年生活大进步,最终脱贫致富实现长远效益”,平襄镇党委书记田耀宏如是说。带着这些问题,该镇通过实施省上“1+17”、市、县“1+16+5”对接落实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在扶贫攻坚工作中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干群结对为根本,以产业扶贫为关键,突出全体动员、全民参与,着力在“补短板、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方面下功夫。今年上半年,该镇利用积极争取的3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完善了13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2015年脱贫的9个村新建多功能活动室2处、篮球场9处、卫生室4个,维修村级阵地5个,大门围墙等其他改造5处。新修砂化路中和3公里、曹川1.5公里,目前中和村村级阵地搬迁工程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安岔、曹川2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级阵地维修也投入使用,3个预脱贫村的标准化卫生室也已全部完工。目前,全镇27个行政村道路硬化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6%,农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100%。曹坡、河南、卢董、旧店子4村安置点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孟河易地扶贫搬迁完成主体工程,搬迁群众350户2068人。在增收方面,继续以玉米、马铃薯和中药材、草畜产业和林果业四大产业为主,实施“四个一批”***措施到户到人,加快推动精准脱贫。同时,该镇还强化金融扶贫,狠抓互助资金项目落实,新注册成立互助资金协会11个,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互助资金全覆盖。

新闻推荐

甘肃国税连续三次获得“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本报讯 (通讯员黄金兴)在近期召开的第八次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甘肃省国税局、兰州市国税局和定西市通渭县国税局被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公室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

通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