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绿色发展“好声音”——通渭县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本报通讯员赵世军
盛夏时节,走进通渭广袤的大地,梯田里绿油油的庄稼随风翻卷出道道绿波;昔日光秃秃的山顶绿树成荫,田野沟壑间绿草如茵、百花盛开;养殖场里牛羊个个膘肥体壮;产业园里一幢幢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农产品绿色生态生产线井然有序……让人无不感受到绿色、生态、健康发展的热潮正在通渭大地涌动。
近年来,通渭县抢抓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的机遇,充分运用好农业综合开发这一促农增收的“点金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奏响了一曲曲绿色健康发展的“好声音”。
基础建设治理铺就“康庄道”
“十沟九坡头,耕地滚了牛”,“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煮一锅”,曾是通渭农民生产条件和广种薄收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群众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地修平,把路修通。
通渭县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农业、水利、林业、道路、科技措施等配套建设和治理,建成高标准农田16780亩,新修梯田15540亩,先后配套建设防洪排水渠67.93公里,建设过路涵管、进口消力池、跨渠车桥等渠系建筑物637处,整修机耕路及田间道路101.9公里,栽植防护林390亩。整合水保、国土、发改、扶贫等部门项目,整山系、整流域、大规模、高标准集中连片推进,每年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以上,先后建成了长川、庄子、涧滩、华川等一批精品示范流域,开创了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局面。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364.7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46.9%。
绿色生态农业叩开“致富门”
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改善了,如何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快种植、养殖业基地化、规模化步伐。农业综合开发以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先行开路,培训农民2350人次,示范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9450亩,全面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以秋覆膜为主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逐年扩大,推广区域涵盖了全县的旱川区、山台地及大部分梯田地,每年种植全膜玉米80万亩以上,小杂粮15万亩以上,粮食连年丰收,增产效果显著,201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46.06万吨。
通渭县大力推广雨污、粪尿、净污“三分离”技术和工艺,采用“种草—养畜—发酵—还田”的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养殖模式,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359个,每年发展家庭规模养殖户200户左右、家庭适度规模养殖示范户3000户以上,全县牛存栏达到5.45万头、羊存栏达到17.06万只,走出了“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旱作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龙头企业发展拉伸“产业链”
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该县确立“依托龙头企业拉伸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培育,通过依托农发项目实施2000头肉牛育肥基地、2万吨有机肥生产线、日产50吨胡麻油农产品加工、秸秆养畜示范等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和引进一批以加工生产、回收利用为一体的循环式“农”字号生产企业,着力做大现代农业蛋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甘肃天耀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已建成10万吨草产品加工生产线一条、千头肉牛育肥场、3000头基础母牛繁育场、2万吨有机肥加工生产线和10万吨有机—无机复混肥加工生产线各一条。公司积极与农民构建秸秆回收、畜牧养殖等方面互惠互赢的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平襄镇、碧玉乡等周边8个乡镇流转土地建设牧草种植基地4000多亩,先后与陇山、襄南、三铺等乡镇的2400户农民签订了玉米种植收购合同,有效解决了全县部分乡镇牧草销售难和周边两万多户农民农作物秸秆废弃的问题,就连牛粪也变废为宝,加工成种植农作物的上好肥料,形成了一个循环经济的发展产业链。
像甘肃天耀科技有限公司一样,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等支农政策的扶持,全县已经建成乐百味食品、伟东面粉、绿康农产品、飞天粉丝、春寅奶业、通广药材、晓铃商贸等“农”字号龙头企业33家,基本实现了每个主导产业都有1个以上有一定规模龙头企业牵引的目标,为推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定西讯(记者陈泳)省委“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定西市国土资源局先后派出24名党员干部,自带行李、自起炉灶,进驻通渭县第三铺乡侯家坡村,他们听民声、解民忧、帮民富,争当“双联”工作的“宣传员”“...
通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