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3年来,支部各成员全覆
(上接第一版)3年来,支部各成员全覆盖走访联系户10遍以上,征求群众意见建议151条,帮助解决问题52个,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聚集合力对症贫困之“根”
精准识别才能精准帮扶,在对华川、油房、赤砂村贫困户通过层层筛选识别,坚持方法联创,有效保证了***的第一道关卡。
“十沟九坡头、耕地滚了牛”“种一坡、打一斗、煮一锅”曾是华川村生产条件和广种薄收的真实写照,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曾是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大难题。
这些问题解决不了,群众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帮扶行动开展以来,省政府办公厅针对3个联系村生态环境脆弱、基础条件差、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等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突出问题,从制约3个村发展的路、水、电、房等“瓶颈”问题入手,紧贴村情实际,千方百计争资金、上项目,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形成了干部引导、项目带动、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使3个联系村实现了耕地梯田化、道路网络化,社社接通了动力电、户户安装了自来水,荒山荒沟得到了治理,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目前,省政府办公厅已累计协调帮助3个村硬化村组道路27.85公里、砂化田间道路35公里,配套修建高填土桥6座、漫水桥2座,新建集雨水窖220眼、水源保护井1座、完成自来水管网入户755户,实施电网改造436户、易地扶贫搬迁工程72户、危房改造174户,建成沼气池94眼。3个村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增强了后劲。
“今非昔比呀,过去我们只有照明电,晚上用电量一大,电闸就跳了,哪还能用铡草机这些耗电大的机械。”油房村咀头社村民杨富贵笑着说。
“过去下雨下雪,路太窄太滑我们都不敢让娃娃上学去,现在放心多了。”赤砂村村民说起新修好的路都赞不绝口。
曾经的危房、泥泞的道路、吃水的艰辛;如今的新居、平展的公路,甘甜的自来水……***以来生活发生的种种变化,让群众有说不完的话。
贫困村群众收入上不去,关键是生产力释放不充分、致富门路不对头。3年来,省政府办公厅指导3个联系村以点带面,坚持产业联培,激发“内力”同借助“外力”相结合,坚持特色产业培育“一盘棋”的思路,对区域内产业发展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大力实施产业联培工程,积极联系省内外龙头企业与3个村结对共建,推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富民产业助推***模式,用市场信息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马铃薯良种繁育、肉牛肉羊养殖、云杉育苗、劳务输转等特色优势产业。
在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坚持把光伏扶贫作为解决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增重要保障。2015年,按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农户自愿参加的原则,共确定光伏扶贫工程试点农户100户,目前该工程已全部完成安装及并网发电。通过实施光伏扶贫试点工程,贫困户每年可获得3000元的稳定收入。近期,通过省政府办公厅的协调帮助,继续争取光伏扶贫项目200户,力争将华川村、油房村、赤砂村打造成光伏扶贫试点工程示范片区。
偏远山乡美丽蝶变
贫困村穷的“根”在哪?就在不懂科技、致富能力不强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帮扶工作队着手开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依托村级活动阵地,一方面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着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另一方面,着力强化党的农村政策、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综合运用远程教育、专家辅导、田间指导、典型示范等方式,提高培训效果,有力增强了“造血”功能,形成了户户思发展、人人想致富的浓厚氛围。
同时,省政府办公厅还协调和组织相关单位、高校专家和技术人员,在3个村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技能培训,确保每户有精准的增收门路、有1到2名科技明白人,每名科技明白人掌握2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实现了群众联训,提升农民素质、培训新型农民的有效尝试。
在省政府办公厅的指导帮助下,3个村的村容村貌也悄悄发生着变化:乡间小路上随处丢弃的垃圾、乱堆乱放的杂物不见了,窗明几净的门庭院落,干净整洁的道路映入眼帘,“美丽乡村”让村民脸上也洋溢着喜悦和希望。
通过省政府办公厅“上下联动、组织联带、方法联创、设施联建、产业联培、群众联训、环境联治、治安联管”的“八联”式连片扶贫开发模式,华川、油房、赤砂3个村实现了美丽蝶变,也为通渭县乃至全市进一步拓展双联行动与***深入融合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新闻推荐
通渭讯(通讯员赵世军)通渭县实施世行六期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先导工程计划”,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推动了产业...
通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