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志攻坚筑坦途 ——“十二五”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成就综述
本报记者 马季 通讯员 顾建林
2013年至2015年,甘肃省共建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31072公里,实现了所有乡镇和82%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乡镇和建制村通班车率分别达到99.8%和88.9%,兰州、嘉峪关、金昌3市和44个县率先实现了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在农村公路率先发展的带动下,58个贫困县农民收入平均增幅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近2个百分点。
过去的3年,是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经济社会效益最好的时期。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扎实工作分不开的。
政策领路 共创农村公路建设良好格局
省委书记王三运指出:“村道早日硬化、小康早日可望”,省长刘伟平多次具体部署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省政府连续多年将农村公路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来抓。为了明确农村建设和养护管理各方职责,甘肃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甘肃省农村公路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明确各方事权和职责。从2013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召开全省交通扶贫攻坚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发展,形成了国家扶持、省上主导、部门配合、市州推进、县区实施、共促农村公路建设的良好格局。
为了给交通扶贫攻坚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在倍加珍惜和严格使用每一笔国家补助资金的同时,甘肃省建立了国家补助、争取银行贷款、吸纳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机制。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利用国开行贷款开展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建设实施方案》,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扶贫贷款协议,提出贷款300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组建了省交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交通扶贫融资工作,2013至2015年,省级贷款共融资51.63亿元投入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同时,积极发挥交通地方融资平台的作用,出台土地出让金、项目建设营业税返还、沿路特许经营权转让收入注入融资平台等支持政策,吸引倡导民营企业投资捐款、利用“一事一议”、沿线群众投工投劳等参与农村公路建设。2013至2014年,全省各级地方政府通过贷款筹集19亿元、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23.1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礼县坚持把资金筹集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建立了“项目带、财政补、企业垫、银行贷、各界帮、联合建”的筹资模式。“项目带”就是通过争取项目,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近3年共争取各类交通建设项目429项10.7亿元;“财政补”就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县财政每年预算农村公路建设基金5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公路建设,2015年安排国债资金1258万元;“企业垫”就是在项目资金还未到位的情况下,由中标施工企业先行垫资用于项目建设;“银行贷”就是对亟须建设而又没有项目支撑的公路项目,采取向银行贷款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2015年向银行贷款2449万元用于当年公路项目建设;“各界帮”就是广泛动员县内企业、致富能人和社会各界捐资修路,动员群众投工投劳,支持公路建设;“联合建”就是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有效整合扶贫开发、易地搬迁、灾后重建、“一事一议”、双联帮扶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农村公路排水工程、安保工程和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建设、完善和提升。3年来全县共建成沥青(水泥)路1771公里,累计达到2155公里。通畅率由2012年底的18.49%提高到2015年底的86.3%,公路总里程达到4040公里,道路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显著提高,为全面加快***精准脱贫进程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上,甘肃省紧扣***大局,突出扶贫开发交通先行。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部省签订的《促进秦巴山区、六盘山区、藏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共建协议》,出台《***交通支持计划实施方案》,省交通运输厅编制了《甘肃省交通运输扶贫攻坚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规划》,确定从2013年起,全省5年内建设农村公路5万公里,到2017年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同时实现“乡有等级站、村有汽车停靠点、村村通班车”的目标。
面对艰巨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甘肃省按照“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全省推广”的模式,充分发挥试点引路和典型带动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全力以赴抓好交通运输部确定的2个试点县的基础上,又根据省情确定了7个省级试点县和9个厅级试点县。
静宁县是交通运输部确定的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2013年底全县建制村通畅率仅为43.6%,2014年被列为示范县后,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全县的“一号工程”来抓,当年通村道路硬化率提高了33.2个百分点,2015年底全县所有建制村实现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2014年、2015年每年实施通畅工程近千公里,相当于过去十多年静宁县通畅工程建设的总量。革命老区庆阳梁峁交错、沟壑纵横,群众盼修路、盼致富、盼走出山沟沟的想法日益迫切。近两年,庆阳市委、市政府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着力点来抓,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2014年、2015年两年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达17亿元。2013年庆阳市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709公里,行政村通畅率达到57.3%;2014年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达到1669公里,行政村通畅率达到68.2%。合水县肖咀乡铁赵村通畅工程有效解决了2个村2980人的出行难、运输难问题,带动了当地苹果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地方经济的繁荣。该村以前交通状况不好,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身泥泞。苹果收获了,客商却不来,农民只能依靠人扛或架子车拉到沥青路上,有时候路上耽误一个多小时,客商就已经走了,遇上下雨天,苹果运不出去,农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成熟的苹果错失了商机。有些家庭收入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老年人只能尽其所能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随着村里道路的硬化和拓宽,农民们的消息灵通了,外地收购苹果、药材的客商也来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村了,纷纷栽上了苹果树,发展起了千亩苹果园。
2015年底,2个部级试点县、7个省级试点县实现了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全覆盖。伴随着农村公路网络的逐步展开,甘肃广大农村地区“行路难”的历史也将成为过去。
农村公路建设是民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质量优良,是甘肃交通扶贫攻坚行动最基本的要求,省上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全省农村公路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管理的意见》等10多项规章制度,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对41家参与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的勘察设计单位实行信用登记制度。制定了《关于推行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行建设项目公示制,及时公告项目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省交通运输厅与省人民检察院联合推广陇南市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四个一工程”典型经验,以一项制度保障工程质量、一份意见强化责任分工、一支队伍强化项目监督、一本手册明确监督要点,并通过“四个一工程”与“七公开”制度的有机深度融合,取得了“工程质量优良”和“干部队伍优秀”的双赢。
建设质量和项目招投标管理是公路建设的关键环节,全省将所有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招标,确保招投标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推行现场审查设计、路基验收合格后进行路面施工,沥青、水泥、碎石等主要路面材料集中采购,混凝土集中拌和等规定,全力推广机械拌和摊铺,把好各环节的工序关、质量关。
省交通运输厅充分发挥国省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的技术优势,在分布在14个市州的省属公路管理局均设立了农村公路建设督导组,负责农村公路通畅工程督导和技术指导工作。各市州交通运输局也组建了督查组,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此外,省交通运输厅从厅机关和厅属单位选派56名技术骨干到各市(州)和试点县挂职、代职,主抓农村公路设计审查和质量监督。同时委托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向全省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派驻监理学员,强化施工现场监理。
通渭县按照省公路管理局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的要求,在村址醒目位置制作公示牌,实行“挂图作战”,对扶贫项目实施情况一律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并严把原材料检验、机械设备准入、工程质量检测、分项工程验收、质量监管程序和资金拨付“六个关键环节”,做到质量技术不达标、工程验收不合格、返工整改不到位“三个不放过”。特别是大打通畅工程建设人民战,大力推行乡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为成员的第三方旁站式监理机制,全程监督工程建设。
在多部门齐抓共管下,甘肃农村公路通畅工程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了“建一条、成一条”的目标。
依托连着田间地头、串起千家万户的农村公路,甘肃省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物流枢纽和网点建设,重点支持农村物流配送、电商运输发展,电商经济等许多新事物进入千乡万村,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畅通,改变了农民群众思维和生活方式,改善了村容村貌,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甘肃省加快推进农村公路“三年大会战”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全体交通人必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更加扎实的作风,开拓进取、奋发努力,按时完成交通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新闻推荐
冒充警察搭讪 骗取现金开溜城关警方破获诈骗大案 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
◇记者金振华特约记者冯忠海鑫报讯记者昨日从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获悉:该局草场街派出所在当前开展的社会治安集中整治行动中,全力加强破案打击工作,于近日成功破获两起冒充警察招摇撞骗案...
通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