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连乡村兴产业 情系农民奔小康——定西市推进交通扶贫建设纪实
甘肃日报记者严存义
深秋时节,通往定西市的城乡道路上一派繁忙景象:农民收获和贮存的农副产品陆续上市,大小运输车辆进村拉运;到县城赶集或办事的乡亲们坐上通村班车,半天就能打个来回;摩托车、三轮车、小轿车在村道上来回穿行,见证着昔日贫困村的巨大变迁……
如今,一条条平展展的通村硬化路,像一个个“毛细血管”,把定西市一个个乡村串联起来,给偏远农村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成为农民群众的致富之路,希望之路。
多少年来,“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一直与贫困作顽强的斗争。在与贫困抗争过程中,交通条件滞后无疑成为最大的制约瓶颈。“无论是过去的开发式扶贫,还是进入新时期的***精准脱贫,交通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把交通突破行动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先手棋\’,加快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和推动全市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如是说。
高速公路接县区、国省干线通乡镇、农村公路连万家……借着全省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的机遇,定西市正举全市之力决心打赢这场交通扶贫攻坚战。
加快建设:畅通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
定西以前贫在“天”,老天不下雨,缺水是最大的困难。因此,在多年来的开发式扶贫中,全市集中精力修梯田、打水窖,调结构,增效益,努力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定西已基本解决了平整土地、人畜饮水、农村用电等基本生产生活问题,从参与式开发扶贫逐步转变到***精准脱贫上来。
要想富,先修路。解决了“吃饭问题”,接下来的“发展问题”和致富奔小康,都离不开畅通的交通。而在定西乃至甘肃省广大地区,落后的交通条件,恰恰成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短板和制约瓶颈。
“这方面老百姓有强烈的感受,也有强烈的愿望。”定西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杨爱平告诉记者,定西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丰富,但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参与不了市场竞争,产量虽然很大,但效益上不去。“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把路修通,降低运输成本,畅通运输通道,加快发展就有了希望。”杨爱平介绍。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超过1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达9193公里,4个县区通高速公路,所有乡镇通了四级公路,92.6%的行政村通上了硬化路。
根据“6873”交通突破行动实施方案,定西市决定从2015年起用6年的时间,交通基础设施预计完成投资527亿元,建成公路6045公里、铁路302公里、民航机场2个,实现全市对内对外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广通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全市交通发展不足的问题。“今年全市要完成农村道路建设4360公里,是过去65年的总和,工期紧,压力大,但为了农民群众能早日脱贫致富,我们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定西市有关负责人说。
为抢抓机遇,加快建设,定西各县区都铆足了劲,精心谋划和争取项目。被分别列为国家和省级交通扶贫试点县的临洮县和通渭县,到今年底在全市率先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的目标。渭源县今年省上下达建制村通畅工程目标是264公里,但县上自加压力,县级财政拿出2200多万元,再争取完成120多公里。“我们的目标是到明年底全县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县长蔺红军说。
质量管控:为群众修一条放心路
今年4月初,全省“6873”交通突破行动全面部署后,定西市立即成立了“6873”交通突破行动领导小组,及时下发实施方案。“在***精准脱贫中,决不能让一户群众因交通问题掉队!”这是定西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市上下的共识。
交通建设,质量先行。“贫困村老百姓世世代代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山区,走不上水泥路,现在遇上党的好政策,通硬化路了,如果我们的工程施工和质量管理跟不上,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我们无法向老百姓交代。”定西市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在安定区副区长董治军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两本“书”:一本是全市落实“6873”交通突破行动计划责任分工表,另一本是全市农村公路畅通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厚厚一本责任分工表中,全市在建的每一个交通项目都划分市、县级责任领导和市、县级行业部门责任领导;公路畅通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着重对公路建设质量提出具体要求。(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
通渭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