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记甘肃省劳模孙爱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记甘肃省劳模孙爱红
“农民要吃饭、要致富,土地就是命根子。除了家庭,地里的庄稼是我的全部。”这是定西市通渭县襄南乡东坪村孙家坪社一名普通农民孙爱红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对农民来说,辛辛苦苦、起早贪黑一年下来,地里的庄稼丰收就是最大的喜事。2009年回家过年,听说县上推广的全覆膜双垄沟播技术,取得了可喜的集雨保墒增产效果,玉米单产达560公斤,与水川地单产相当。孙爱红将信将疑,信的是坐车路过的地方确实包了好多地膜,而且是能把地面全盖住的大地膜;疑的是包了地膜的旱地产量能和水川地相当。过年的时间他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如果秋覆膜真有那么高的产量,山上没人种的水平梯田他都种上玉米,那他既挣了钱,还不用背井离乡出远门。孙爱红是个人前不服输的人,说干就干,他以一亩40元的价格租下了100亩山地,刚好从山顶到山底。前几年刚推好的梯田地,有的已经成了荒地,开荒种田,谈何容易。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具体怎么覆膜怎么种,他一无所知。况且100亩的地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块地,有的地连架子车都不能走,靠人背驴驮连农家肥都运不到地里,玉米棒子也搬不到家里。困难再多只有放手去干,他先修通了田间农路,再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打通了地界,然后东跑西跑向人请教学习,基本掌握了全覆膜双垄沟播技术,当年开春就全部种上了玉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年夏季后持续高温干旱,茁壮成长的玉米先是卷了叶子,直到霜降几乎没长多少。虽然比没覆膜的收成好点,但还是亏得一塌糊涂。
开弓没有回头箭。从不服输的孙爱红狠下决心,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他不但没有退缩,还扩大了规模,借助县上的优惠政策,又租了200亩山地,请县上的农技专家全程指导,自己细心摸索,秋覆膜的效果在来年得到了验证,孙爱红的200多亩玉米整整打了8万公斤,比山下川地没覆膜的都高了好多,全膜玉米真是“旱不垮、打不倒”的“铁杆庄稼”。经过三年的摸索拼搏,让孙爱红真正尝到了全覆膜双垄沟播技术的甜头,年收入达20万元,成了全县的种粮大户,乡上县上给他奖励了覆膜机等农机具。
2012年,全省开展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双联单位的领导和干部主动上门帮助孙爱红,给他讲政策、理思路、联系贷款,他的家业进一步扩大。流转的土地已经达到800亩,孙爱红真正成了全县叫得响的种粮大户。经过双联单位协调,农技人员上门手把手指导,他从粗放经营向精细经营转变,探索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实用小技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乡种粮近十年来,孙爱红吃了苦中苦,也在种粮的艰辛中一步步靠近自己的梦想,今年800亩全膜玉米和400亩中药材纯收入预计在40万元以上,他注册成立了定西市第一个家庭农场,在种植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养牛业,使玉米秸秆变废为宝,走上了一条“种玉米—养牛—建沼气—肥还田—种玉米”的旱作循环农业发展路子。他的努力,受到国家和省市县的奖励,被评为全省劳模,2013年被授予全国种粮大户荣誉称号,还上了中央电视台。“一人富不是富。”乡亲们看到他在土地上也能干出名堂,就纷纷向他讨教。在政府的支持下,孙爱红成立了爱红种植合作社,示范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纷纷搞起了种植养殖和加工业。这几年,临近村庄山上的撂荒地少了,回乡流转土地种田的多了,时不时还有其他乡镇的同行来他这里取经交流,邻里乡亲忙里偷闲还能来他的农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他终于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乡亲们致富了。
新闻推荐
定西:437家企业牵手406个贫困村本报记者杨世智通讯员朱红霞在定西市广大农村,活跃着一支由437家企业组成的帮扶队伍。他们与当地406个贫困村一对一或多对一结成帮扶对子,各尽其责、各展其长、各显其...
通渭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