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水土重生山川巨变 ——“十二五”时期定西市水土保持工作综述

甘肃日报 2015-12-31 12:11 大字

水土重生山川巨变

——“十二五”时期定西市水土保持工作综述

定西日报记者侯卫东

冬日里,站在通渭县马营镇涧滩流域的山上眺望,只见梯田如波,层层叠叠向山脚荡漾;山脚下的沟壑间,一座座蓄水坝里碧波荡漾;昔日干涩的黄土坡,正在用绿色改变着传统的基调,孕育着新的嬗变。

地还是那片地,山还是那座山。“荒山披上了绿装,河水越来越清澈,定西的山川真是越来越美了。”持续发力的水土保持工作,让许多市民感受到了近年来定西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黄”与“绿”,两种颜色的交替变化,正是全市建设生态文明、加速绿色崛起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定西市水保局了解到,“十二五”时期,全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967.1平方公里,其中新修梯田9.71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6.54万公顷、荒坡种草2.09万公顷、封禁治理1.33万公顷,建设中型淤地坝1座。一个山清水秀、绿树蓝天、充满魅力的定西正迎面走来。

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十二五”以来,全市新修梯田145.59万亩,累计达到660.32万亩,农村人均2.5亩。坡耕地修成梯田后,不但能够有效拦蓄20年一遇的降雨,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坚持“梯田修到哪里,道路通到哪里”,改善了山区交通条件,催生了农业机械化、产业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大规模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了基础平台。

流域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生态生产环境大为改观。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要求,抢抓政策叠加的历史机遇,依托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把治理水土流失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规模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建设、高效益推进,建成了通渭县长川、安定区太白山、陇西县盘龙山、临洮县上营等一大批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精品示范典型。“十二五”以来,全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967.1平方公里,治理程度提高11.8%;累计治理面积达到853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1.1%。新增的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拦蓄泥沙629万吨、拦蓄径流5036万立方米,广大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初步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

预防监督执法逐步完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十二五”以来,定西市从机构和队伍建设入手,以落实水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监督执法制度,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有力保护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十二五”以来,累计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72起,审批水保方案116个,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959.9万元。

新闻推荐

通渭县创新举措破解发展难题

通渭县创新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本报通渭讯(记者杨世智通讯员牛建军)近年来,通渭县积极探索创新,坚持问题倒逼,有针对性地全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因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产生大量废旧农膜的问...

通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