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通渭:鏖战旱魃保民生

甘肃日报 2013-03-29 22:24 大字

通渭:鏖战旱魃保民生

本报记者 宋振峰

旱!旱!旱!

去年10月份以来,通渭县降水量持续偏少。尤其是今年1月至今,当地降水量仅为6.8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51%。日益加剧的旱情,使全县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天不帮忙人努力。旱情面前,通渭县干部群众紧急行动,送水送到农家院,抢抓农时铺地膜……一场保民生、促发展的抗旱攻坚战正在持续进行。

日益加剧的旱情

“入冬以来,就正月初八(2月17日)晚上飘过一场‘鸡毛雪\’,太小了,没法给水窖蓄水。”3月23日,通渭县襄南镇东坪村孙家坪村民小组村民孙调丑告诉记者。

关于最近一次“大一些”的降水,在孙调丑的记忆中,还是去年中秋节刚过时下的。

正是靠着那场大雨,她家的两眼水窖蓄满了。和全县大部分农村群众一样,孙调丑家的生活用水主要靠水窖蓄水解决。

“10年来,今年开春是最旱的一次。”孙调丑说,“往年正月二十左右,就能种胡麻、扁豆等夏秋作物了,今年到现在都种不了。”

受损的不仅仅是庄稼,人和牲畜也在喊渴。

(转7版)

(接1版)

孙调丑的丈夫打工去了,孩子也在上学,就她和60多岁的老母亲在家,原本不需要太多的水。可她家还养了3头牛、一头驴、两头猪,光一头牛一天就喝两桶水。1月底,那眼装了34立方米水的水窖干了,另一眼水窖装了26立方米水,过了一个春节后,现在只剩下少一半。

一直不下雨,眼看着窖里的水只能勉强凑合一个月,孙调丑这几天开始找水了。离村子1公里外的山沟里,有眼山泉,3月21日早晨6时许,等她赶到泉水边时,前面已经排了好几位村民,放了20多个桶,这些人有的家中水窖已经干了。

泉眼细得像“游丝”,孙调丑装3桶水,便花了1个小时,中午才回到家里。一个来回,费了四五个小时的工夫。

在通渭,不仅仅是孙调丑所在的东坪村碰到了“吃水难”。目前,当地农村8.5万眼水窖,已经干枯了8000眼,有4.1万眼蓄水不足三分之一,全县18个乡镇113个村的4.2万人、1.5万头牲畜不同程度出现了饮水困难。

决不让老百姓没水喝

旱魔无情人有情。

“如果哪里发生水荒,我们抗旱服务队就紧急出动,决不让一个老百姓没水喝。”3月23日,通渭县水务局副局长刘敏对记者说。

当天,抗旱服务队的两辆送水车来到了东坪村孙家坪村民小组。听到水来了,村组里的男女老少齐刷刷地拥到了送水车前。

风有点大,村民们害怕风一吹,送水车的水管子晃动,把水淌到外面,便自发地把盛水的容器集中到一起,这样水就不会流到地上。

“能来送水,就帮了我们大忙了,哪敢浪费?你看,地上都没水印。”一下接了6桶水的孙调丑高兴地对记者说。

送水车还到了东坪村出食沟小学。这所有着72名师生的学校,水窖存的水,不出一周时间就要用完了。“老师、同学每天都要用水,这水真是解了燃眉之急,要不我们就得买水了,现在一方水从县城拉到我们这,得40元。”校长孙继乾说。

为了确保农村困难群众饮水不发生任何问题,春节以来,通渭县通过组建抗旱服务队、乡镇和联村联户干部包户负责的办法进行拉水,已经出动了226车次,为三铺、李店、常河等乡镇的困难群众送水2240立方米。

现在,通渭县城乡主要水源地——锦屏水库的蓄水量,也只能供县城4个月生活用水。面对持续发展的旱情,通渭县在引导群众节约用水的同时,开始采取计划定额供水等措施,调整供水方案,减少锦屏水库供水量,延长供水周期,千方百计保障城乡群众基本生活供水。

抗旱春耕春潮涌

“天这么旱,我心里也比较踏实,咱有地膜玉米呢。”通渭县常河镇阳坡村村民杨抢善对记者说。

能有这样的底气,缘于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让50岁的杨抢善尝到的甜头。

这两年,县上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靠着集雨保墒又保温增产,“这几年,不管天多旱,全膜玉米每亩都能打1000斤左右,比以前半膜玉米产量高一半以上。”杨抢善说。因此,除了自家的6亩地,他还流转了别人的16亩,全种成了玉米。

可眼看着越来越旱,杨抢善心里直上火。孩子在上学,老伴有病干不了重活,就靠他一个人铺地膜,从正月初十开始铺地膜,铺了一个多月,还没铺完。再拖一阵,墒情就错过了。

根据3月18日墒情监测,通渭县40万亩地严重缺墒,占耕地总面积的21.8%;32万亩冬小麦受灾19万亩,占59.4%,其中重旱面积14万亩。

旱情就是命令。尽快开展顶凌覆膜、尽量保住有限墒情,面对旱魔,通渭县开始算时间账、任务账。2月21日,县委、县政府启动了“千名干部进万户,决战顶凌全覆膜,落实双联六项任务”的工作,要求联村联户干部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力争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适宜区全覆盖。

基层干部挽起裤管下农田,农技人员在地头讲技术……干群齐心协力,争分夺秒,抢抓农时,全力以赴打响了抗旱攻坚战。在双联干部的帮扶下,杨抢善顺利地将自家的地膜铺完了。“要不是干部的帮助,光靠我,现在肯定铺不完这些膜,错过了墒情,收成肯定要减少许多。”杨抢善说。

截至目前,通渭县已完成春覆膜18.6万亩。放眼望去,梯田川地、山坡梁峁,成片新铺的一垄垄白色地膜,成为黄土地上最引人注目的“风景”。

让通渭农民心里踏实的不仅仅是全膜玉米,打工更是“铁杆庄稼”。截至目前,通渭县已培训农民工5200人次。在政府的组织下,3.8万名通渭人,在这个大旱之年,走出家门闯富路。

新闻推荐

通渭县选派民营企业家担任村干部

本报通渭讯(通讯员王永杰崔文学)日前,通渭县选派7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事业上有成就、热心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到三铺乡侯坡村、平襄镇卢董村等村任职。这次选派的7名企业家“村官”中,有...

通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