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年古建筑一身沧桑谁人能懂——静宁县周岔村清代戏楼亟待保护

兰州晚报 2012-05-11 16:30 大字

完美的砖塑艺术和木头相结合仅存的一些砖塑艺术精细的工艺全美的砖塑艺术年久失修,顶上已经有了洞年代久远,使墙面痕迹斑斑全木结构

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的清代戏楼,不但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还曾发生过十分感人的革命故事。在2008年,当地村民打算自发拆掉这座古建筑,得知情况的周岔村小学周永忠老师急忙请求静宁县文化局帮助,并联系到甘肃省著名关陇文化研究学者王知三,经过王知三的调查发现,这座静宁县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戏楼属于建筑文物,绝对不可以拆除。后经积极申报,这座清代建筑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终于被保存了下来。

别具一格的百年古建筑

周岔村的清代戏楼,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舞台。这座古建筑舞台是一座集戏曲、建筑、泥塑等艺术于一身的古代建筑,秀气玲珑,别具一格,对研究静宁古代舞台形式及戏剧、泥塑艺术的风格流派,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根据王知三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我们眼前的古建筑舞台越发清晰了起来,这座舞台长7.5米,宽7.5米,占地面积56.25平方米。前檐至地面高为4.15米,脊至地面高6.5米。舞台暗卷高4.15米,宽3.5米;耳子1.5米,宽3.8米;前台左右栅栏1.6米,侧宽1.8米,共有立柱8根,前后梁22根,有椽109根。前有拱斗9个,左右各有2个,共有13个。属于清代斗拱建筑,四挑檐,舞台两侧有木栏。民间称其为六檩四暗卷两马悬蹄飞檐式。而在当时,可能由于一些原因,“两马悬蹄”没有悬成,最后简化为通柱落地。

周岔村古建筑舞台为全木结构,筒板瓦屋面。正脊、垂脊均为砖塑,饰有鱼龙、鸟兽。正脊中央放置了一头雄狮,脊的前后砖雕塑龙凤、花卉、垂脊均为饰有浮雕童子戏莲和缠枝花卉图案的砖塑。前面两边垂脊翘角飞檐,翘角下皆悬挂风铃。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些砖塑的雄狮、鸟兽以及龙凤都被捣毁。

据现年50岁的周岔村小学教师周永忠说,其大伯父周志良生于光绪32年(公元1906年),此年正是农历丁未年,就在这年,村里人集资修建了这个舞台。当时周岔村有24户人家,其中4户因为家庭困难,给有能力的大户人家当长工,因此这4户人家在修建舞台时没有出资,而是靠出工顶资,其他的20户人家每户出10担粮。修建舞台所用的所有建筑木材,都是从周边的树林里砍伐,全部靠人力肩扛,或者多人抬运回来。对于当时设计和建造这座舞台的人,周永忠说,只知道是甘肃陇西西川冯师,名讳不详。而在当时,为了修建这座舞台,烧制砖瓦和脊兽的砖窑遗址到现在还清晰可见。

舞台上的革命故事

周岔村的古建筑舞台上除了唱戏表演,还曾经发生过十分感人的革命故事,村民抢救和收养红军战士的事迹,至今仍在乡间和村民中流传。

1936年10月17日,六军到达通渭县境内的陇川到田堡乡的大庄坪、马家岔、刘家岔、谭家河、田堡,进入四河乡的周家岔村时,国民党胡宗南、毛炳文、王均等部队驻扎在四河乡。周岔村村民周建财(今年60岁)的祖父去四河赶集,因在那里驻扎着部队,他半路折了回来,正巧碰上红军。红军问他:“前面有没有部队?”他说:“四河镇子上军队黑压压一片,你们不能过去。”红军里的一位首长告诉他说:“我们专为消灭这些敌人而来,你给我们带路。”这时,红军分三路分别向四河镇的敌人包剿而进,周建财的祖父和另一路红军径直向四河前进。其中一路红军在路过周岔村的后湾时,突然遭到敌机的轰炸,两颗炸弹在红军部队中爆炸。当时有许多战士受伤,还有一名营长被炸死,这名营长被埋在了舞台后一片空旷的地方,永远留在了这里(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整修土地,坟墓被夷为平地,这名战士的坟堆就再也看不到了)。

据79岁的周富治老人回忆,他那时只有8岁,已经懂事了,村子里的大人听说“共产”来了,村子里仅有的百十号人都躲了起来,跑进了堡子里。有些人怕跑进堡子里被敌机炸死,就跑去山沟里了。敌机不断地在这里盘旋搜索,飞得很低,黑洞洞的像一扇耱。他当时趴在石枣树下,看着敌人的飞机丢炸弹,红军部队当时被炸散了,躲在地梗。那时是秋天,地里全是割倒的荞面、胡麻捆,他们就顶在头上作掩护。敌机在周岔村的周边丢了四、五颗炮弹,一颗落在祁岔山梁上,正好落在红军部队中间,炸伤了四、五个战士,炸死了三个,炸死的战士都被村民掩埋在山梁上,炸伤的战士也都被村民抬回自己家收养起来。随后,大家在周岔村的古建筑舞台上为炸死的红军战士召开了一个简单的追悼会,追悼会上,一位红军首长在舞台上宣读了催人泪下的悼词。

遭遇险些被拆的劫难

虽说周岔村的这座古建筑舞台身上,有着浓厚的文化历史,但对于当地村民来说,筹资重建一台砖混结构的现代舞台,或许更符合他们现在的要求和审美。

2008年冬季,在村委会和庙管会的协议下,每位村民集资120元,准备拆除旧的舞台,重新修建砖混结构的现代舞台。这一消息让热爱文化历史的周永忠老师颇为震惊,他了解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在进行,因此立即和静宁县文物保护单位取得联系,请求保护这座古建筑舞台,不要被拆除,周永忠的请求得到静宁县文化局的高度重视,文化局立即派静宁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去普查、摄像。同时,联系甘肃省著名关陇文化研究学者王知三前往周岔村进行实际调查走访,将情况更为详实地汇报给静宁县文化局。随后,文化局马上组织静宁县广电局的工作人员到周岔村将古建筑舞台及周岔村部分民俗文化内容拍成电视节目,在静宁县电视台每晚8:15的直通生活栏目中播出,文化局同时下发《关于保护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戏楼》的文件。经过努力,这座古建筑舞台终于被保护了下来。

周岔村的古建筑舞台是保护下来了,可周永忠老师的做法,却没有得到周岔村村民们的理解,在村委会和村民们的心里,始终钻着这样一个牛角尖,“一个等着倒塌的戏楼为什么不能拆了重新修起来呢?”对于大家的不理解,甚至是背后的指指点点,周永忠坚定地认为,不论保护文物的道路多么艰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绝对不能眼看着家乡的文物被损坏和拆除。

此后每年的清明节,周永忠都会带上自己的学生去古建筑舞台那里给红军烈士扫墓。一方面缅怀烈士,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最有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新闻推荐

通渭清理27名“吃空饷”人员

本报讯近日,通渭县从各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对各级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以及各类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吃空饷”问题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出各类“吃空饷”的财政供养人员27人...

通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通渭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