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采访娶进来的新媳妇刘芳芳从通渭县马营镇出发向西

兰州晨报 2011-09-06 17:28 大字

记者采访娶进来的新媳妇刘芳芳。

从通渭县马营镇出发向西南方向40公里,有个叫石滩村的小村庄。

前些年,提起这个村,大家直摇头。因为穷,这个村子大多数青壮年找不到对象,石滩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如今,依靠政府各项惠农政策,石滩村走上了致富路,当年的“光棍村”几乎找不到“光棍”了。

小村落穷出了名

9月1日,艳阳高照,天空纤尘不染。田间地头,玉米翠绿,地膜耀眼。这个景色宜人的村庄几年前却因光棍汉较多而“闻名”。

据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石滩村696人,25岁到30岁以上的光棍就有56人。

那几年,为村里的大龄汉子找媳妇,一直是村支书李恭最头痛的事。老支书每次到乡里、县里开会,光棍村的帽子常常让他“抬不起头”。  

在陇西、定西交界处,坐落在半山腰的石滩村被一条盘山公路分成几片。据当地人介绍,石滩村山高坡陡谷深,道路崎岖难行,加之长期缺水、土地贫瘠,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虽然终日起早贪黑,仍旧生活艰难。就在2006年前,全村还有20%的村民解决不了吃饭问题。

村民回忆说,早些年,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各村男女青年的比例相对合理、稳定,山里的姑娘还可以内部循环,相互通婚。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流动速度加快,因向往山外的精彩世界和山下的富裕生活,山里姑娘纷纷外嫁,进入婚龄的男女青年的正常比例由此被彻底打破。

村里的姑娘陆续嫁出去了,邻村的姑娘又不愿嫁进来——闭塞和贫穷使村里的男子娶媳妇比登天还难,这个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又戴上了“光棍村”的帽子。

女娃进门就反悔

早年石滩村百姓生活有多苦,说起来很多人大概不相信——这个村直到2005年还没有通上电,家里照明用的还是煤油灯。村民们基本住在窑洞里,条件好些的人家也只有几间土坯房。

这个村子的单身汉都有一段苦涩的恋爱史。那时,通渭县当地人的彩礼是3000元,这对于每户年收入也就800元的石滩村民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

“收入靠救济款,吃饭靠国家粮”的窘迫村情让村民们又急又无奈,外面红红火火的景象充满诱惑,眼见娶妻无望的小伙子纷纷背井离乡,远赴兰州、新疆、内蒙古打工。

这当中,有人从外地引来了对象。2004年,村上一个叫马鹏的年轻人在兰州打工时遇到了个心仪的姑娘,两人颇有好感。女方提出到男方家来看看,一看到马鹏家还住在黑漆漆的窑洞里,姑娘的心当下就凉了。一句话都没留,当晚就坐上了开往兰州的班车……

就这样,姑娘们来了,又走了。大家苦笑“房子修不起,媳妇不进门”。

2008年,石滩村开始试点全膜双垄沟播这项旱作农业新技术,现在全村已经有2000亩土地应用了这一技术。村民们笑逐颜开:“现在我们用这个技术种了覆膜玉米,亩产量能达到1200斤,收入比从前种小麦增加了10倍。”

也在这一年,中国人口福利基金、香港乐施会为这个村42户家庭提供资金养牛,协助农户提高耕种劳动力,小牛也可出售,使村民有了新的收入来源……

村子脱掉“光棍”帽

曾经的“光棍村”迎来了新局面,不但本村的姑娘愿意留下来了,而且还随处可见“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欢喜场景。李恭告诉记者,仅2010年,村上就娶了8个新媳妇。

9月1日,记者来到了村民田历家,贴着白瓷砖的砖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十分漂亮。2010年1月,28岁的光棍汉田历迎娶了漂亮的新媳妇刘芳芳。

说起这段婚姻倒是有段波折。原来,早在2006年,两个年轻人就互有好感,田历的父亲田学斌到什川乡刘芳芳家去提亲,当时,对方听说男方是石滩的人就没同意。刘家妈妈说:“我就这一个女儿,可不能到石滩去受苦!”

没过多久,田家人利用小额贷款修了房、种起了覆膜玉米,又在香港乐施会的支援下养起了牛。不久家里就装上了电话,通上了有线电视,眼见田家的日子不再紧巴了,刘家终于松口把女儿嫁了过来。现在家里的贷款已快还清,小两口也有了可爱的宝宝,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甜甜美美。

“我们村上今年也要把坡耕地改成这样的梯田,那时产量会更高。”李恭指着远处的山地,那边层层梯田上果树郁郁葱葱,层层叠叠的庄稼犹如衣带缠绕着凹凸起伏的山体。

山下,引洮供水二期工程的蓄水大坝正在火热建设中,这一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石滩吃水问题。

“过几年你再来,到时我们村上肯定找不到光棍了。”老支书爽朗地笑了。

本报特派记者 赵汇

新闻推荐

定西西巩驿中心小学伏羲班的学生表演书法本报记者张向

定西西巩驿中心小学伏羲班的学生表演书法。 本报记者 张向华 摄  本报讯(记者张向华)11月18日上午,“常安公司捐建通渭县常安幼儿园仪式”在薇乐花园隆重举行,捐款金额达30万元...

通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