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的一天 走进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本报记者 王谦虚
重症医学科,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名词。在医院所有临床科室中,它显得格外“特殊”与“神秘”。
重症医学科的大门,将患者与家属分隔开来,门外是担心焦虑的家属,门里是与死神作战的医护人员和患者。
这里是急危重症病人的集中地,是没有硝烟的生死线。走进该科室的重症监护室,伴随着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各种仪器设备的运行和报警声,医护人员开始了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早上7点钟,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杨艳霞和杜娜结束大夜班,她们手脚麻利地给每位患者换好衣服、床单、被套,整理好病房,准备交接班。两个人看起来都有点疲惫,因为好几名患者病情严重,她们一直在忙碌。
8点,交接班结束,白班护士杨金霞、王越、冯菊梅、宋凡玲开始工作。
杨金霞先熟悉了一遍患者的情况,然后开始配药、加药、换药,为病人清理口腔、测血糖、抽血,给病人喂饭、擦洗身子、接尿、倒尿,开展各种治疗……
重症监护室有12张床位,目前住着6名患者。“最多的时候住进来11人,他们的吃喝拉撒都由我们照顾。”杨金霞说,因为重症医学科实行半封闭式无陪护管理制度,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都是由护士来承担的。
一名颅内出血的患者意识模糊,肺部痰多,呼吸沉重。重症医学科主任马世俊用纤维支气管镜帮助病人吸痰,“我们科室是一个新成立的科室,之前没有这项技术,现在这项技术已经熟练运用于吸痰和检查等各个环节中。”马世俊指着管子里吸出的痰说。
在同事们的眼中,马世俊把大把的精力用在了患者身上,他值班的时候在病房,不值班的时候也在病房。“他几乎每天都在,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过。”冯菊梅说,“把病人当作亲人,这句话用在马世俊身上尤为贴切。”
杨金霞主管的一名患者重度贫血,脸色苍白,急需输血。马世俊紧急拨通了市血站的电话,联系血浆。“因为这位老人的血液里含有抗体,没有符合他的血型,今天不可能输血了。你抽血的时候抽上一点点。”马世俊安排杨金霞为老人抽血做血常规检查时说道。
因为老人重度贫血,身体虚弱,一直躺着,杨金霞和其他护士每隔两小时就为老人翻身一次,在翻身的同时轻轻拍打老人的后背。翻身完毕后,她联系老人在监护室外面的家属买来小米粥,用针管将小米粥注入老人胃管,给他补充营养。
随后,杨金霞一边为老人做气压泵治疗,一边询问老人胃是否舒服。做完所有治疗后,杨金霞拿来剃须刀,轻轻地为老人刮掉胡子。
“干护理工作已经6年多了,我喜欢这个专业。”杨金霞说,自己从小身体弱,经常生病,有一次住院时,给她扎针的一位护士特别温柔,鼓励她要坚强,不要害怕,这在杨金霞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天使的种子。长大后,她毅然决然选择了护士这个职业。
王越主管的一名患者消化道出血,入院时病情严重。目前这名患者还不能进食,躺在病床上的她情绪低落。在王越为她换药的时候,她说特别想吃西瓜。王越出去要了一小杯切成丁的西瓜,用牙签喂到她嘴里,并轻轻地嘱咐她:“含一下,尝尝味道,但是千万不要吞下去,你还不能吃东西。”
照顾完这名患者,王越又去为另一名患者喂饭。做完这些工作,已经上午十点半了。王越坐下来写护理记录,她说:“什么都写,做了什么就写什么。”
“今天没有紧急抢救的病人,还算轻松,每天的微信步数都保持在两万步以上。”王越一边填写护理记录一边说,“上夜班的时候最累,熬夜熬得内分泌都失调了。”
在重症监护室,大部分患者病情危重,全身插满了各种管子、仪器,离不开监护设备。正如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王瑞瑞所言:“九成以上的患者的第一个记录就是抢救记录,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
长期在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中工作,王瑞瑞心疼科里的每一位护士,她说,“每当看到她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我心里也很难受。但是当经过我们精心护理的病人从最初的病情严重到健康地走出ICU的时候,我们又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就是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一天:平凡而又辛苦,却充满爱与希望……
新闻推荐
请战,巾帼亦有担当凯旋,英雄仍是母亲 记定西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护士长马晓娟
见习记者梁龙江城傍晚的最后一点阳光从天空散去,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十九病区护士马晓娟结束了一天的...
定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定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