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家,传承一种家风:孝道 这个家,秉持一种美德:爱心。孝心滋养好家风 记安定区“最美家庭”肖林之家

定西日报 2018-09-09 08:45 大字

这个家庭,兄弟六人团结和睦,妯娌互敬,孝道传家;这个家庭,老小四代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家风敦厚;这个家庭,二十四口尊老慈幼,友善邻里,家和业兴。

2017年4月,当年逾古稀的肖林走上定西市安定区“最美家庭”的领奖台时,许多人被他一家的孝心孝行感动落泪,许多人对他一家的厚德大爱肃然起敬。这样的荣誉给予肖林,所有人心悦诚服;这样的荣誉给予肖林一家,莫不感当之无愧。

对亲人的爱就是接受,不计较得失

肖林的童年和少年,在相对平静和幸福中度过。那时这个家有父亲撑持,虽说经历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由殷实到清贫的变故,但那是在一个新时代替代一个旧时代的大背景下付出的牺牲。他的父母以豁达的态度接受了这个时代给家庭带来的变故,因此对他幼年的教育从来没有对社会的仇视,没有对人的敌意,这是出于父母与生俱来的厚道和善良。因此幼年的肖林承袭了父母的厚道和善良,他和其他出身贫穷的孩子一样热情地欢呼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大约10岁的时候他上学了,他吸吮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鲜空气,感受着新中国一个少年儿童的快乐和幸福。在小学校的课堂里,他专心致志地学习着“马牛羊、人口手”,诵读着唱给新社会的赞歌。他被老师派进农民夜校,教目不识丁的农民识字、数数。他常常和小学生们走进农村的田野,和农民们一起耕耘和收获。然而,这种快乐和幸福很快被突如其来的灾荒和饥饿驱走,他辍学了。“我上的最后一课是第15课。”多年后肖林还清晰地记得离开课堂的情景,凄凉悲苦,依依不舍。那时他15岁,离小学毕业还有多半年光景。原因是15岁可以作为大集体的一个劳力,翻一天地能够从集体食堂里领到2两炒面。在饥饿的威胁面前,他第一次无奈地接受了现实,永远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但我不后悔。就是靠这2两炒面,不仅救活了我的生命,也让我一家人度过了饥荒。”他说。

祸不单行。1974年,在他28岁的时候,父亲得病去世。这时姐姐远嫁银川,留下母亲和弟妹8人,最小的弟弟才3岁。送走父亲,母亲把他和妻子叫到身边,对他说:“你父亲走了,常言说“长兄为父,老嫂比母”,这个家就交给你们了。”肖林夫妇含泪答应了。

一个人对亲人的爱,就是在命运多舛的时候,不怨天尤人,选择接受;是在困难袭来的时候,不畏葸退缩,选择接受。肖林又一次选择了接受,虽然这个选择意味着许多付出和失去。此后的日子里,肖林担当起“长兄为父”的重任,独立执掌门庭,艰难持家,将弟妹们拉扯成人。这期间肖林也有了孩子,肖林夫妇对弟妹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一个锅里吃饭,平分布料穿衣,从不计较得失。弟妹们也很理解兄嫂,一家人相帮互助,相依为命,共同渡过难关。老二肖伟首先成家,为了帮助其他兄弟,成家后不愿分家另过,要帮助兄嫂分担家庭义务。但不久肖伟的媳妇生病去世,留下1岁半的一个女儿。媳妇的妹妹看中这一家人的厚道,愿意嫁过来和肖伟组成家庭,成婚后仍然和一大家人一起生活。好在不久改革开放,生活有所改善,老三肖荣、老四肖杰、老五肖珍相继都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因为肖林和弟兄们的为人在口地面有口皆碑,愿意给肖家当媳妇的女孩不少。一下子要娶三个媳妇进门,经济上自然困难不小。“没钱我也要跟肖家人,我看中的是他们的门风。”媳妇们当年就是这么说的。不久老三、老四、老五都各自成家立业。前面几个弟兄成了家,总应该分家另过了吧?可是不,弟兄妯娌们说:“老六还没成家呢,等老六成家了再说。”1996年老六肖悦娶了媳妇,家庭成员增加到24名,弟兄们还是不愿意分家。这时老母亲发了话,要大家分家自立门户。母亲态度坚决,肖林弟兄便遵从母亲的意愿,开了个家庭会议商量分家。肖林把弟兄们的钱集中在一起,又借了一些账贷了一些款,合力盖起了几院房子,分别安当了几个弟兄。肖林把最旧的房屋留给了自己,把老母留在了自己身边。分家时兄弟妯娌争的是家庭的义务,让的是家庭的财产,互相谦让,几度洒泪,依依不舍。

有人问肖林:“有些家庭娶进一个媳妇就能闹翻天,为什么你们家的媳妇个个都那么通晓事理呢?”肖林回答:“那也许是我的老伴好,心善良,不私心,一个传一个,互相感染吧?”人再问:“那你呢?”肖林笑一笑,含蓄不答。

对父母的孝就是承担,不留下遗憾

肖林作为长兄,注重家风家教,以孝传家,为弟兄们作出表率。1993年,母亲忽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一家人想尽办法为母亲治病,送进医院打吊针,效果不大,医生说老年人得了这种病,得慢慢康复。送回家来,肖林延请民间医生,又是中医,又是针灸,能想的办法都想到了,终归是效果甚微。有人劝肖林不要花那冤枉钱了,放弃算了,肖林说:“我母亲拉扯我们弟兄姊妹8个,太不容易,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娘被病魔折磨呢?”在为母亲尽孝道方面,他是不计代价的,母亲卧床6年,虽然感到救治无望,一家人终不放弃治疗,直至去世。

母亲生病后,时刻需要有人陪护。兄弟妯娌争相伺候起居,喂饭喂水,侍奉汤药,端屎端尿,按摩揉搓,不离不弃。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在肖家,这个说法不存在。母亲的并发症很多,常常为便秘困扰,大便不下来,就需要用手抠,这时谁在跟前,谁就动手抠。生病的人爱生气,母亲有时候还无端的发脾气,儿子们自然不消说,难得的是媳妇们平心静气,好言劝慰,哄得母亲消了心气。肖伟先一个媳妇留下的女儿,对奶奶的感情特别深,俨然是奶奶的保护天使,小小年纪,白天黑夜总是陪护在奶奶身边,怕别人翻身下手重,自己托着奶奶翻身才放心,孝心可感。

母亲喜欢看秧歌,生病后再不能到大街上看秧歌了,肖林就年年在村里秧歌起来的时候,把秧歌请到自己家里让母亲看一看,了了母亲的心愿。2000年,肖林仍如往年准备把秧歌请到自己家里让母亲看的,不料就在这年的大年初一,母亲撒手而归。这时距离母亲起初生病,整整6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

6年多的坚守,6年多的煎熬,苦吗?肖林说:“比起我母亲所受的病痛,我们有什么苦?说苦,老母卧病6年才叫苦。当儿女的再孝顺,不能替代老人遭受的病痛之苦啊!”肖林不禁语声哽咽了。

“我的那几个弟媳妇对我妈太好了!”说起当年伺候母亲的情景,肖林不说自己,不说自己的老伴,总是把情分记在弟媳妇们身上。

“我没遗憾!”肖林说,母亲走了,我自己想了想,我完成了母亲让我帮助兄弟成家立业的愿望;在她生病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给她给过脸色;她走了,我大哭一场,但我心里安然。

对国家的爱就是奉献,不在乎吃亏

肖林时常在心里感恩着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对他有过扶助的人。

一个是老学究朱廉泉。朱廉泉是当地一个成分不好的老中医,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在肖林辍学回到生产队劳动的时候,就时常偷偷教他一些中医知识。朱廉泉还教他背诵一些古诗文,肖林始知道中华文化还有如此精妙的内涵。他通过刻苦自学,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另一个是公社农具社的画工冀明师傅。冀明是陇西人,解放初落籍口。肖林有画画的天赋,平时喜欢照着小人书画一些鸟树、花草、人物之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还创作了《在暑假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冀明觉得孺子可教,时常给予一些指点。冀明出身好,凭着这个就向公社干部推荐,要肖林到农具社当油漆工。还是因为家庭出身的缘故,几经周折。冀明师傅最终说服了公社干部,1975年肖林进了农具社,给冀明师傅当下手,在木工新做出的柜子、板箱上画些花花草草之类。在那里,肖林一个月能拿到18元工资。领了工资,就交给母亲补贴家用。冀明师傅去世的时候,肖林为他披麻戴孝,送师傅上路。

肖林的另一个人生转机发生在1980年。这个时候政治气氛已经宽松,由于他能写会画,被调到口文化站担任文化干事,身份仍然是临时工性质,拿着微薄的工资,从30元到45元,一干就是20年。直到年过半百才转为正式职工,担任镇文化站长,薪金才有所提高。算下来,他在基层文化站整整干了30年。

文化站的工作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他被县文化馆派去陕西户县学习培训,还参加过省上组织的艺术创作培训班。在那段时期里,肖林逐渐找准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开始学习中国画传统技法,绘画技艺日益精进。他又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绘画之外,写诗、作文、书法,样样都能来一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市、县展览并获奖,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诗文作品数十篇。有人看过肖林撰写的《口野记》《青烟寺诗咏》等诗文,不相信这样优美的诗文竟出自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之手。

口文化站是当时全县第一个乡级文化站,他在乡政府对面的一个小院子里要了一间房子,亲自修墙补壁,奔走化缘,添置桌椅、书籍,办起了一个文化室,一时间吸引来了许多渴求文化的农民。但他从不以微薄的工资待遇为意,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不遗余力地组织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了让偏僻乡村的群众享受到文化娱乐,他经常徒步跋涉,带着书籍下到田间地头,领着戏班走进穷乡僻壤,向群众传扬科学文化,送去精神食粮。每年春节,口镇的群众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秧歌、猜谜、体育比赛、书法绘画展览,内容丰富,异彩纷呈。2009年春节,中央电视台记者慕名而来,拍摄了口镇开展春节文化娱乐活动的专题片。2004年,肖林被甘肃省文化厅授予“基层文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5年,肖林被聘为定西市政协文史资料特约研究员;2014年,他的家庭荣获安定区“书香之家”称号;2017年,他的家庭又荣获安定区“最美家庭”美誉。

在口镇康家庄小康村,有一座古朴典雅的“陇中人家”文化大院。这是肖林的“杰作”,倾注了肖林的许多心血和智慧。建设小康村时,镇领导设想在这里兴建一座再现陇中传统生活情景的民居院落,这个任务就落在了肖林身上。肖林很快设计出了院落规划并得到采纳,一座典型的规摹式陇中传统民居建筑矗立在小康村中心位置。这座陇中大院坐西向东,外墙砖衬,采用了陇中四合院模式,庭房、厢房、厨房、仓房、磨篷、圈舍一应俱全。他深入乡间农户,收集来农民们已弃置不用的农耕器具,俨然成为一个传统农耕文化博物馆。

有人问肖林:“你在一个乡文化站干了那么多年,做了那么多事,觉得吃亏吗?”肖林说:“我一点都不感觉吃亏,反而感到社会很厚待我。我这一生干上了我最喜欢的群众文化工作,到最后还吃上了“皇粮”,有什么吃亏呢?”

对社会的爱就是责任,培养良好家风

家风起自家庭、立足于家庭,其作用可以对社会的进步、人性的升华、民族的凝聚、文明的拓展,都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作为一家之长,有责任以自己的良好风范培养和树立一个良好家风。

肖林始终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为此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健康快乐成长。肖林用自己的勤奋刻苦精神影响着晚辈,子孙们也都培养出了爱好读书的习惯,个个学业优异,事业有成。

他坚持诗礼传家,对弟兄姊妹和后辈子侄严慈相济、谆谆教诲,要求他们知书达理、自立自强。口传统上是一个商业风气浓厚的地方,人多地少,单纯从事农业显然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甫一改革开放,肖林就要求兄弟们发挥自己特长,学习生活本领,凭靠自己的本事安身立命。老二肖伟老成稳重,创办企业;老三肖荣心灵手巧,精于厨艺;老四肖杰头脑机敏,开店经商;老五肖珍人脉广泛,揽活包工;老六肖悦吃苦耐劳,工厂做工。在口地面,肖家弟兄的生活算不上特别富裕,但都凭靠各自的本事吃饭,经商诚信为本,童叟无欺,做工勤劳吃苦,安守本分,生活各个殷实小康,安谧无忧。

和睦的家庭能给每一个家庭成员带来温暖,带来快乐,带来健康,带来智慧,带来前进的力量。在肖林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敬互爱,共同营造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在处理邻里关系上,宽容大度,邻里之间有了纠纷,主动上门排解;有了困难,倾力施以援手。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肖林夫妇首先做出了夫妻和谐、互敬互助的榜样。肖林的妻子一直在农村,下地经营农活,回家料理家务,非常辛苦。肖林体贴着妻子的辛苦,尽可能地帮助妻子干些农活,以减轻妻子的负担。他与爱人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几十年来,给兄弟、子女办婚嫁喜事不下十次,但每次都不铺张浪费,不摆阔气,简单有度。

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在处理兄弟之间、妯娌之间的事情上,他和妻子互相通气,共同商量决定,求大同,存小异,做到每办一件事情双方都心情舒畅。肖林的妻子是个勤俭持家的能干女人,即使在以前生活非常困窘的日子里,她也能够量入为出,将24人的一个大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团结得和和睦睦。不感到苦是假,最可贵的是她有一颗善良的心。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妯娌的孩子,她都视为如己出,心疼每一个亲人。肖林的二弟前妻去世后,她把留下的小侄女抱到自己的炕上,精心抚育,宁可让自己的孩子受点委屈,也要让小侄女吃好穿好,不受一点委屈。她对小侄女的教育也很重视,小侄女一度不想念书,有辍学的念头,她用几个晚上好言相劝,终使小侄女完成了学业。小侄女长大了,把肖林夫妇视为亲生父母,出嫁的时候,抱头相拥,牵衣落泪,感人泪下。

肖林的家庭是一个和谐的家庭,令人羡慕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他的宽厚,他的大度,他的付出,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走进这个家庭,处处氤氲着温暖、文明、和谐,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新闻推荐

安定“四个强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安定讯(通讯员张丹)今年以来,安定区健全完善机制、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能、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等多元路径,着力构...

定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