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自己种到雇“田保姆” 安定区探索土地托管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甘肃日报 2017-02-13 00:00 大字

从自己种到雇“田保姆”

安定区探索土地托管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本报安定讯(记者宋振峰)2016年夏秋两季,定西市安定区遭遇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往年一旱,安定区称钩驿镇金川村村民肖淑珍就感到“这一年算是白忙活”了。但现在情况有所不同,她家的23亩黄芪每亩收入800元。“我家里的地全部托管给了合作社,自己一分钱不投,一份力不出,不用操心还能赚钱。”据了解,肖淑珍去年在合作社打工,已挣了近万元工资。合作社的统一科学经营,既帮助农民增强了传统农业的抗灾能力,还让他们有更多途径脱贫致富。

让肖淑珍当起“甩手掌柜”的“幕后角色”,正是村里的金川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随着大批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成为安定区耕种土地的主力。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凸显,明天谁来种地?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安定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区近两成耕地实现流转。

但是,由于不少农民“惜地”情结较重,土地大面积流转难度较大。为此,安定区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土地托管服务,让土地不用流转照样实现规模经营,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金川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农机作业、农产品收储及加工等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理事长丁永宽算了笔账:每亩地仅用农机生产就比“一家一户”节约成本近三成,再加上药材加工的差价,就是合作社的利润。

如今,这种大田托管服务,正在安定区走俏,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农人”,成为农民信赖的“田管家”“田保姆”。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帮助下,农业耕种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在安定区石泉乡吕坪村,贫困户张红山去年将12亩洋芋“半托管”给村里的合作社。合作社指导他将以前的露天种植变成了地膜种植,并实行科学管理。

“多亏了合作社帮忙,像去年这么旱,一亩洋芋本来最多收1000斤,但实际收了2000斤。”张红山说,合作社将他家的洋芋全部收购,一亩收入1400元。

农民雇起“田保姆”,托管“托”出大效益。现在,安定区共有托管服务组织221家,服务面积6万余亩。

新闻推荐

张令平在安定区调研抗旱春耕备耕生产工作时强调认清严峻旱情形势落实各项抗旱措施全力以赴打好抗旱春耕生产这场硬仗

本报讯(记者侯卫东)在当前全市旱情持续扩大、春耕生产即将全面展开的关键时期,2月14日,市委书记张令平带领市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负责人深入安定区鲁家沟镇、白碌乡等旱情严重的部分乡...

定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