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感恩洋芋(散文) □ 蔺宗堂

定西日报 2016-07-10 07:13 大字

洋芋原名土豆,是陇西中人最熟悉、最亲近不过的一种农作物。据说它最早起源于南美洲的秘鲁国,后来传入欧洲,再辗转引入我国,因此被称作洋芋。在我国,凡名称前有个“洋”字的,多跟外国有关,如人们常说的“洋火”“洋人”“洋枪”“洋炮”等。

陇中十年九旱的严酷现实,为洋芋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气候,祖祖辈辈为温饱犯愁的陇中人对洋芋有着无与伦比的感情。在历史的变迁中,洋芋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陇中人,它一直是人们餐桌上的主宰。我清楚地记得,改革开放前,老实巴交的家乡人长年依靠洋芋维持生计,洋芋成了人们赖以生活的命根子。秋后洋芋收获的季节是村里人最高兴的时候,看到一窝窝的洋芋被镢头刨出来,露出一颗颗圆滚滚、白花花、碗口大的洋芋,庄稼人心里别提有多欣慰了。那时,生产队按工分计酬,用大秤照各家人口数和工分数称着分,人均如能分上个二、三百斤就喜出望外了。由于当时农科技术落后,粮食产量普遍不高,三年两头的难免遭遇歉收年景,洋芋一直就是农家户们的基本食物保证。当农活大忙之际,进得家门便煮一锅洋芋,再调上一大粗碗苦苣酸菜,这就是一顿饭啦。平常饿了的时候,无论大人还是娃娃,随手拿几个冷洋芋就能填饱肚子。要是在冬季大冷天,娃娃们在被窝里嚷叫饿的时候,母亲就会在炕洞里烧上些洋芋,让他们既充饥,又解馋。

穷困的岁月里,淘气的娃娃们更是心眼多,总能把平淡的日子弄出点趣味来,那挖地锅儿烧洋芋吃的情景至今还真让人回味无穷哩。就是在地块塄坎上挖个小桶形的坑坑,围着坑坑沿沿用鸡蛋大的干“胡基”(土疙瘩)往上垒起一尺来高的圈圈,圈圈越往上越小,最后收口封顶。再从塄坎侧面挖一个小洞,和坑坑底部掏通,这就是烧柴的灶火门。然后至附近拔些黄蒿、冰草等柴禾,点着后从灶火门里烧,那个坑坑就是灶膛,火苗蹿上来从“胡基”缝里往外冒,烧上一顿饭的时辰,把灶沿上的“胡基”都烧红了,就把洋芋从灶火门里塞进去,把烧红的“胡基”捅倒,把洋芋埋上,再用干土捂上。过上一顿饭的时间,把灶挖开,洋芋就都熟熟的了,洋芋外皮都烧成硬硬的黄壳壳,咬上一口,里面的瓤子又沙又白又香,那可是一种带有乡村大野泥土气息的醇香啊!

根据营养学家介绍,洋芋是粮菜兼有,在营养中最平衡的保健食品,它一公斤的价值相当于三点五公斤的苹果,不仅供给人大量热能,营养价值还要比米面高得多,是一种“十全十美的食物”。

洋芋非常好吃,沙沙的,黏黏的,绵绵的,滑滑的。勤劳智慧的陇中人总是想方设法变换厨艺,煮、煎、炸、炖、烧、烤、扒,十八般的武艺,般般不同,且还不断地推陈出新。时至今日,洋芋依然是人们餐桌上的主角之一,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如果三天不吃,就好像生活里缺少了什么,浑身都不舒坦。人们用洋芋作原料,烹调出几十种美味佳肴,洋芋丝、洋芋片、洋芋条、洋芋泥、洋芋羹、洋芋饼、洋芋搅团……每个类别又随着火候、手法及调料不同,风味迥然有别。仅就洋芋丝名目下,就有青椒、麻辣、酸辣、醋溜等等,无论是家常饭菜,还是酒席盛宴,都有洋芋扮演的角色,陇中人吃洋芋,实在是异彩纷呈,百古十样,吃出了新水平。更要提及的是近年以来,陇中人民深刻理解粮安天下的道理,认真落实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始终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作为全国洋芋主产区,积极推进洋芋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挖掘粮食生产的新潜力,开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途径。在种植规模、栽培技术、机械研发上重点突破,为打造“中国薯都”构建更为广阔的前景。由定西市清吉淀粉制品有限公司以洋芋淀粉为原料,加工的“尼沃巴”酸辣粉丝,不仅色泽晶莹,还口感筋道爽滑,口口动人,丝丝爱心,深受市场欢迎。

新闻推荐

“一带一路”战略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论坛考察团来定西市考察中医药产业

本报讯7月10至11日,由甘肃陇台经贸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吴国保带领的“一带一路”战略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论坛考察团来定西市考察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副市长张懿笃陪同考察。台湾地区...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