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善孝为先——记甘肃省最美孝老爱亲李景锋家庭

定西日报 2016-04-24 00:15 大字

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镇川坪村有这么一户平凡的八口之家:户主李景锋,上有84岁的婆婆和瘫痪在家的小姑,下有两个没有工作的儿子、一个儿媳和一个小孙子,在这个多人口而又贫困的农村家庭却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和感人的事迹。

从称钩驿镇沿着蜿蜒的水泥硬化路驰骋大约8公里,便到了李景锋的幸福小家:一座典型的西北农家小院。见我们到来,女主人陈玉萍赶紧迎出门来,笑着把我们迎进家里。院子不大,却打扫的干干净净,连一片树叶都没有落下;屋子里更是一尘不染,炉火烧的正旺,温暖又舒适。

于是我们围坐在火炉旁,吃着刚刚煮熟的洋芋,拉起了家常。李景锋的母亲多年来身体一直不好,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不能干重体力活,基本没有劳动力。而小姑却从小就患有二级肢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长期需要照顾。

“我刚嫁过去那会,家里面很穷,常常为了钱东奔西走。”陈玉萍抬头望着窗外,语气平静地诉说着过去的艰难生活,仿佛一个人自言自语。后来,为了让日子过的好点,丈夫李景锋长年外出务工,而地里的农活,照顾婆婆、小姑、小孩的重担就自然落在了她的身上。

每天早上4点,就在别人都还在美梦中时,他已经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喂过猪、羊等牲口和清理掉前一天的农家肥就已是早上八点了。这时正是下地干活的好时间,但是她还要回来给小姑和婆婆梳头、洗脸、换衣服、做早饭。

“早饭都吃些啥呢?”

“早饭花样不多,刚开始是正儿八经的早饭,但后来婆婆不习惯吃早饭,就改成熬汤了。”陈玉萍笑着说,等这一切都打点妥当,她就会再次折返到地里,正式开始一天的农活。晚上,她总是比别人早回到家里,伺候完婆婆和小姑之后,还会准备第二天的早午饭。忙完这些大都到了晚上十一、二点了。

残疾病人最怕长时间卧床,为了小姑少受病痛折磨,她常会把小姑背到屋外晒晒太阳,傍晚时分又背到房里。“刚开始我一个人还能背动,现在力气不足了,背不动了就和儿媳妇两人抬到外面。”陈玉萍笑着说。

在寒冷的冬天,她总是给婆婆和小姑把炕烧的热热的,让两人从不为了寒冷而发愁,在炎热的夏天,她会晒一盆温水,帮他们擦洗身体。由于婆婆年过八旬,视力和消化能力都下降了很多,每次做饭时,陈玉萍都会多煮一会,只为了让婆婆能多吃一点、好消化一点。有时候,陈玉萍甚至一口一口地喂婆婆吃饭。婆婆和小姑的个人卫生、洗脸、洗脚、剪指甲,这些事情陈玉萍从不推脱,几十年如一日。

2008年,家里经济条件好了,陈玉萍便开始着手盖新房。而偏偏这时,小姑的病情突然加重了,连吃饭都不行了。于是,陈玉萍一口一口地给小姑喂饭吃,这一喂就是3个月。终于在陈玉萍的悉心照顾下,小姑的病情逐渐好转。

“20多年来,她每天起鸡叫、睡半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总是脸上挂满笑容,尽自己所能伺候婆婆、小姑,帮助邻里。”邻居李彪说:“这么多年来,我几乎没见过她买新衣服、穿新衣服,但她总是把小姑和婆婆收拾的干干净净的。”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陈玉萍却为人们谱写了久病床前出孝媳的篇章。

“她从小就教导孩子不要嫌脏怕累,要学会孝顺老人。在她的教育下,二个孩子小小年纪就常常给小姑端饭送水,帮助她伺候小姑。”邻居李彪说,她不仅仅是一个孝顺的媳妇,更是一个好母亲。

而这也在得到了刚过门一年的儿媳欧兰琴的肯定:“婆婆非常孝顺,我一定会以婆婆为榜样,多向婆婆学习。”

“这么多年来,你有没有出过远门?”

“哪能呀,邻居赶集也会喊我,但是我大多时间不去,就是去了也早早地赶回了。就连去娘家也几乎没有过夜,都是当天去当天回。”她每次出门,心里总是放心不下小姑和婆婆,只要婆婆和小姑身体好点就行,其他的都无所谓了。

“这么多年,您起早贪黑,吃了这么多‘苦\’,连回家看看父母都几乎没有时间,您后悔吗?”我试着问她。

“不后悔。”她回答的斩钉截铁,丝毫没有犹豫。

无疑,这一家是平凡的、温馨的、幸福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的美好和睦,尊老爱幼,夫妻恩爱,老少共融,充满温馨,才能维护家庭的幸福美满!

市妇联供稿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安定区紧紧围绕致力扶贫攻坚加快转型升级建成

...

定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