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缺失了什么? ——关注甘肃省儿童成长现状调查之教育篇
本报记者 胡作政 苏海琴 高枭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关注儿童成长,就是关注社会的未来。在这样一个一提教育便尴尬的特殊时代,教育孩子成了人们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事情,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在第66个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本报推出一组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系列报道。报道通过大量走访甘肃省基层一线的老师、学生家长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对儿童成长阶段存在的教育、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予以关注,并进行全面深入的解析。
近期,电视剧《虎妈猫爸》热播,让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上。当今社会,成千上万的家庭普遍存在着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很多家长根本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殊不知,家庭教育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隔代教育 致使教育偏差低效
班上的嘉艺在一二年级时,成绩很不错,学习主动,性格也活泼开朗。可是自五年级以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对同学的态度也大转弯,生活上更变得懒懒散散。但只要是和学习无关、与玩有关的事情,都特别感兴趣。
房静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就是与同学的关系不融洽。她从不像其他女孩儿那样和同学凑到一起聊天,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眼神中带着淡淡的哀伤,似乎在期盼着什么。在班上,也从不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就算被提问声音比蚊子还小。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像嘉艺和房静一样,这些同学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欠了孩子的就得加倍偿还。”兰州市民于佳直言,女儿3岁前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管,接回身边后,不仅没有任何良好的生活习惯,性格也很烈。出了校门就往超市跑,进了超市见什么要什么,如果不买,便躺在地上不起来。
在农村,许多学生因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照管。定西市安定区新集中学校长胡林称,在农村学校,家庭教育缺失更为严重,“留守儿童”占70%以上。祖父母只管他们吃好穿暖,家庭教育、感情沟通基本是空白,成长只有顺“天命”。
兰州火车站东路童星伟才幼儿园园长李淑艳说,孩子中,很容易看出哪些是由爷爷奶奶带的,这些孩子在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方面与其他同学差别很大。当然有些也很懂事,但多数比较内向,对事情很敏感。李淑艳认为,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祖孙之间年龄相差大,“代沟”明显,心灵沟通困难大,加上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溺爱,要么放纵,使得教育畸形化。兰州市五泉小学朱宁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莫兴邦幽默地比喻说,由于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补偿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家庭教育 功利化成才观盛行
“长大后,是上清华好,还是上北大好呢?”这是好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常问的一句话。这句话折射出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的一种理念:成功就是上名校。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定的目标,便是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大学。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树不修不成材等教育观点仍然广泛流行在家长中间,导致很多家长只看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孩子成长规律和发展特点。”秦安路小学邵丽华老师如是说。教育中,家长不能对孩子实行“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否则会使孩子沦为“流水线”上的产品。
“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不要比较”。邵老师坦言,跟风主要是家长间攀比的结果。家长的这种心理也使孩子在学习压力之外,又多了一重心理负担。面对火爆的各种课外补习市场,好多学生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的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会猛地拔高。
另外,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比较恐慌,担心自己辅导不了,便想办法让孩子报各种补习班。邵老师认为,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分析原因,了解孩子究竟是缺少知识,还是缺少良好的学习方法。选择课外班时,要在不产生孩子逆反情绪的情况下,对症下药,缺知识补知识,缺方法补方法。目前各种补习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质量不高的补习班让家长和学生误入陷阱、耽误时间、损失钱财。
在跟风式和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下,尽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仍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多发展平台,满足很多物质需求,但孩子快乐的童年却被打了折扣。兰州文理学院心理学教授付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童年不快乐的孩子身上背负的巨大压力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潜能的发展在儿童时期就被限制。更可怕的是,在学习压力的重压下,一些孩子不仅学习没变好,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了。严重的还会毁了孩子将来的生活。”
教育方向 要变管孩子为教孩子
“教育孩子如同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得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莫兴邦比喻说,当今社会,成千上万的家庭普遍存在着教育缺失的问题,很多家长根本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然而殊不知,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
教育孩子,仅有爱是不够的,只有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的未来。兰州市五泉小学张捷老师表示, 孩子们在学校只能学到一些课本上的知识、结交到一些朋友,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模仿性很强,家长的行为很容易成为孩子的标榜。
“棍棒教育”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孩子的成长。 兰州市五泉小学老师李缓缓说,绝大多数家长给孩子立下一堆家规,不允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许去同学家串门、无条件服从家长的一切要求,必须参加奥数、英语,最少上两门以上兴趣爱好课……在功利化追求的驱使下,不少孩子被逼无奈,沿着父母们为其选择的道路狂奔。
“父母之教,乃是教育之根本。先入者为主,根本培养好了,枝叶自然随着好,这是教养兼施之道。”著名教育家王凤仪说。
一名基层中学老师告诉记者,他遇到过无数所谓的“问题学生”,追究根源,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因此,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朱宁老师也谈到,现在好多家长受文化水平的限制,都是重严管而非重教育。
李淑艳园长说,对此,她们幼儿园专门开设了“新中国式家长学堂”,家长学堂主要通过看、听、说、想、做五大领域,教家长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孩子,了解教育,培养家长用哲学思辩的眼光看问题,并进行模拟情境练习,在理念完善的基础上提升家长的实际操作能力。该学堂推行近两年来,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朱宁说,目前社会上也有许多类似于“新中国式家长学堂”培训班, 但收费都很高,参加培训的家长都是重视家庭教育的,而恰恰需要培训学习的家长却因高学费或意识问题不会去参加。她建议,借助学校教育资源平台,多举办公益性以家庭教育为内容的课堂,事实上,大多数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都愿意做一名志愿者,给予授课。
缺什么补什么,是一些学校的“逻辑”, 付涛说,如果生涯教育、生命教育等一股脑儿全上,反为学校“增负”了。如何把生命教育融合到学校、家庭教育观中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栎)7月6日,作为第二十一届兰洽会重点活动的2015中国(甘肃)循环经济国际项目推介会暨定西市招商引资签约仪式在宁卧庄宾馆举行。会上省发改委推介了40个循环经济招商项目,投资总额达245亿...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