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合作社让村民增收有“底气”

定西日报 2019-09-22 08:15 大字

本报记者陈丽

近日,岷县江林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召开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分红大会,为岷县蒲麻镇崖寺村的20户贫困户户均分红八百元,分红资金全部发放到贫困户惠农一卡通中。据了解,这是该合作社第二年为社员分红。

邱玉红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加入岷县江林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通过种植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一家的收入稳定增加,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2016年就光荣地脱了贫。“合作社指导我种植中药材,今年种了27亩,能收入7、8万元,特别感谢党的好政策和合作社的帮助。”他说道。

乔江林是岷县江林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刚刚从甘肃省农科院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暨使用技术人才培训班回来,眼下正和合作社社员在地里查看中药材长势,提早预防病虫害发生,为黄芪的丰产增收打好基础。

2015年,借着县上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东风,乔江林抢抓脱贫攻坚产业扶持政策,组织成立了江林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现金入股、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多种“合作社+股份+贫困户”的入股带贫模式,实现了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服务,通过中药材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已带动20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今年合作社共种植黄芪50多亩,当归130多亩。

据邱玉红介绍,合作社为社员全程提供种植技术,帮助购买优质种苗,使社员们的种植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种植的中药材质量也逐年提升。同时,合作社以保护价优先收购社员种植的中药材,解决大家销售无门的问题,坚定了大家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信心。

作为合作社负责人同时也是中滩村村党支部书记的乔江林认为,村民们的贫,在于贫产业,产业之所以贫,在于贫技术、贫市场。他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乡亲们解决种植中药材过程中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的难题,带动村民及周边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乔江林出生于1968年,是村里中药材种植历史的见证人,二十年前他就意识到了中药材的经济价值并加入到种植中药材的大军之中。据乔江林回忆,2000年他试种了1亩黄芪,当年收入2000多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他打下了干事创业的基础。

乔江林经过试种发现,黄芪性喜凉爽,耐寒耐旱,蒲麻镇的土质、阳光、水分、气候、海拔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种植黄芪。他逐年扩大种植规模,除了自己种植中药材外,还学会了中药材加工技术,找到了销售门路。经过多年的磨炼和摸索,他显然已是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

“产自岷县就是中药材的金字招牌,岷县中药材从来不愁销路,只要大家认真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确保绿色道地药材的品质,不愁种出的中药材卖不出好价钱。”乔江林说,2018年,合作社共销售中药材17吨,全年实现销售额46万元,社员人均增收230元。

乔江林认为,精耕细作每一块土地,精心管好每一棵药材,一定会有收获,土地不会亏待每一个勤劳的人。谁家的当归长势好,谁家的黄芪品质佳,谁家的种植技术过关,他都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合作社有效整合土地、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把每五户优化组合分成一个小组,让大家抱团发展,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贫困户能够收益,大家脱贫内生动力更足了。

从一家一户的零星散种,到集中连片种植;从十几年前尝试着种一点,到现在政府主导、大胆主抓……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历史变迁,让岷县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以新的面貌不断发展。据统计,全县参与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合作社达到371家,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中药材收入占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主产区中药材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90%以上。

“今后,我们准备进一步流转土地,在崖寺村和中滩村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带动更多农户种药材增收致富,把田地变成金田银地。现在我们脱贫的路子越来越清晰,只要我们瞄准市场苦干,就一定能脱贫,也一定能致富。”望着眼前迸发勃勃生机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乔江林脑海中已经绘出了一张产业发展的蓝图。

新闻推荐

岷县切实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筹备工作

岷县讯(通讯员马海霞何景红)为切实抓好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岷县采取有效措施,先行一步,早做谋划,...

岷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