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剑笔记》

定西日报 2019-01-14 08:12 大字

□郑文艺

岷县文人王建国的《老剑笔记》出版了,接到书,立即通读一遍。

中国的笔记类著作源远流长,这种体裁章法灵活,不受约束,可谓采拾博洽、百科荟萃,有治乱得失、文史考评、访查探索、官海风波、人生感悟、嬉笑怒骂,如《齐东野语》《东坡志林》《归田录》《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

然古人笔记多有谈狐说鬼等荒诞不经内容,而《老剑笔记》全是作者亲身经历之事物,笔下关注更多的是亲人、朋友、老师、同学、同事的怀往念旧以及因理想与现实激起的心中波澜,甚或是可称为风暴的情感历程。其中也不乏一些敲碟打碗的日常之事,都并非可有可无,里面记录着作者难忘的美好画面和真挚情愫。

记梦几则,颇有纪氏风范。在第九十二则,可能因为小时可爱而印象深刻,或许有幻想留于记忆之中,二十多年后,彩花姐姐于梦中出现,且要背当年小弟进屋,情景虽突兀却亲切,谁知却是隔世之人。

作者的千金今已成家立业,但笔记中的女儿仍时时牵动着父亲的心,字里行间爱女之深可见一斑,《milk》和《想起一个送牛奶的小伙子》两篇把善良聪颖多愁善感的乖乖女写得那么天真可爱,尤其为女儿亲自下厨做肚丝汤之举,可谓所有当父亲的榜样。昕子虽娇弱,有父爱如山,定能逐渐走向坚强,走向幸福。

岷县文人中,带老母游港珠澳者,老剑一人耳。其拳拳孝母之心让吾辈汗颜,旅途间虽奔波劳累,废寝忘食,有时还不免上当受骗,过后回味,亦乐在其中矣。

一浪先生仙逝已近三周年,尝思多年前健在之时,一年总要拜访数次,先生总要从东门小屋里间抱出人送之酒,问:“这瓶如何?”又复取一瓶问:“这瓶如何?”我连呼:“好酒,都是好酒!”又忆起所赠之画,禁不住一青年朋友索要,遂违心转赠,现在想起实感对不住先生厚意。先生厚道,对后学热情鼓励,与老剑亦早有交往,如今已逝,教人嗟叹教人怀念!

《梁湖伊始》《夜半蝉鸣》《恍入聊斋》之情境甚为熟悉,不由产生共鸣,由那些芦苇想起当兵时黑城子的那片芦苇,由骆驼刺又想起查汗滩的骆驼刺。老剑在梁湖的几年,正是我在查汗滩的几年,直线距离其实并不远,生存景观也大致相同,只是人家是一校之长,而我乃农场农夫。老剑当时可能也想做一棵骆驼刺,在戈壁上扎根,我当年也曾想过在查汗滩常住,但后来还是回到了家乡,估计他跟我有着相同的情结,一不舍亲友,二不舍洮河,三不舍与童年有关的一草一木,因为我们的精神之根已在故土扎得很深了。

从小学到高中,总要遇到几十个老师,有的也许只上过几节课,却印象深刻,有的上过好几年却已淡忘。老剑笔下的雷老师虽跟我的老师不同,但他们的朴实、贫穷、顾家却相差无几,只不过我的老师没有六个漂亮的女孩罢了。雷老师惩罚学生时的所谓的“豆儿角”让人忍俊不禁,我想大概是耳朵翘起的形状跟豆角相似,故而如此戏谑。

60年代出生的人好像舅家都有一个大梨园,事实上的确如此,我舅家就有好几颗大梨树,只不过没在院内而在门外,到了秋天,黄澄澄的八棱子梨压弯枝头,一个石头扔上去就能打下来几个,只不过那时小,力气不足,扔不到最高处,打不下来最大的。从《丢失的梨树园》可以看出老剑的情趣,人家更关心“梨花那纯白的颜色里有着看不见的晶莹的绿意”,不像吾等吃货只盯着能下肚的果实,根本没在意过梨花的颜色。

1991年我就读过老剑的《走向一个地方》,当时就感觉很震惊,这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字,是作者最具现代感的一篇作品,充满了象征意味:爷爷穿着十斤的鞋,腰里别着更重的旱烟锅,“我”是一个独腿,跟在爷爷的后面,“我”的后面是一只不知年龄、性别和毛色的狗,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但是什么地方文章里没说,走着走着爷爷就栽倒在坑里死了,而狗也离开了“我”,“我”用独腿站在黄昏的山梁上……

作品中父辈的形象是空缺的,父亲是不愿到那个地方去还是已牺牲在去那个地方的途中,狗在世俗中是忠诚的象征,可是狗也远远地离去了,我似乎看到了鲁迅笔下的那个过客在黄昏中独自前行的身影。但他比过客还要艰难,因为他是独腿,他要去的那个地方是个什么去处呢?是一个乌托邦还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抑或仅仅是一种理想、一种希望、一个白日梦?

老剑对故乡的热爱一如既往,毕竟这里是我们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这里的每段河堤每座山峰,都记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如果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都不关心爱护,还指望谁呢?老剑这篇《问渠哪得浊如许》虽为应邀之作,但看得出里面有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更有深深的担忧,这是一个远游归来的赤子对母亲河发自内心的爱,同时也彰显了一个诗人和作家高贵的责任感。

老剑和我都是80年代的文学青年,写过诗,也不乏写诗的才情,然老剑早期更钟情于小说创作,《雪泥》的艺术性所达到的高度得到界内一致好评。

这册笔记另辟蹊径,语言文白相杂读来却自然流畅行云流水,对各种题材剪裁得当,该长则长该短即短,写于90年代和新世纪之初的几篇散文也清新可爱,读过多遍之后,觉得可以写一点读后感了。于是加昼连夜草成这读《老剑笔记》的笔记,既是两个老青年的精神交流,同时也算对老朋友这几年辛勤劳动的一种点赞吧!

新闻推荐

岷县多举措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

岷县讯(通讯员马海霞赵鹏)今年以来,岷县把治理婚嫁高价彩礼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多项措施...

岷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