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张家坪村:千年灰陶出新彩

定西日报 2018-12-29 09:27 大字

本报记者后斌杰

岷县十里镇张家坪村是岷县传统的陶艺产业村,是一个从事传统烧制小青砖、小青瓦的专业村社,家家从事制陶,历史悠久。据《岷县志》记载,岷县张家坪村很早就开始发展灰陶业(旧称砖艺),鼎盛时期周边县区砖瓦都来自该村。

上世纪80年代是张家坪陶艺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时从事砖瓦烧制的有200多户,从事陶艺及用品加工的有30多户,从事陶艺背兽加工的有10多户,那个时候平均每户人家人均收入就在1万元左右。

作为最古老的一种技艺的延续,张家坪村的陶艺加工携带了许多远古文明的信息,有极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2008年“张家坪村传统陶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灰陶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孕育的一颗璀璨明珠,岷县的灰陶在制作技艺上沿袭了秦砖汉瓦的工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张家坪村所生产的灰陶制品有瓦件、脊兽等,造型包括麒麟、狮子等多种形态。装饰则有弦纹、刻画的三角纹、连环纹、栉齿纹和动物纹,还有绳纹、拍印纹、模印、浮雕、涂色和彩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除了浆盆等生活用具之外,这些陶制品多用于传统民居建筑。因其工艺独特,造型古朴大方,备受广大群众欢迎。

初冬时节,甘肃岷县十里镇已经冷风习习。李力强在自家的小工作室里正在制作脊兽泥狮子。一堆堆劈压好的红胶泥,在他手中不断变换着花样,被捏成一件件神奇的脊兽和工艺品,看见李力强加工制作的一个个憨态可掬的陶狮,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手艺。

今年35岁的李力强在父辈耳濡目染下爱上了制陶艺术。从1994年开始,他便跟随家人开始制作建筑陶艺脊兽狮娃、鸽子及青砖青瓦等产品。由于他非常喜欢从事这一行当,练就了一身好手艺。

近年来,他苦心探索创作出各种陶艺饰品,并逐步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纯手工制作的青陶熏炉、花瓶、狮娃、麒麟、鱼、笔架等产品近年来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让人爱不释手,每年手工制作的1000多件各类陶艺产品都被抢购一空。

“从选取土样、制作泥坯、捏刻花纹到烧制成功,脊兽制作最讲究一气呵成,完成一件作品至少需要1个月时间。”李力强说。

在李力强的工作间里,两边的木架上摆放着用红胶泥制作的不同类型的灰陶,它们将在室内阴干后入窑烧制。这项带着鲜明地方乡土气息的灰陶工艺,从它的诞生开始,就带着奇幻的神话色彩,又有世俗的人间情态。

“去年一年,我的脊兽产品都被摆在了岷州博物馆。”李力强告诉记者。由于他是岷县灰陶工艺的传承人,他的每件作品都加盖了“岷州博物馆监制”印章。尤其是他纯手工捏制的脊兽,在岷县当地别具一格。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的瑞兽构件,多见于殿宇、寺庙及民居建筑。史料记载,脊兽由瓦制成,最早只是为保护屋脊而设计的建筑构件,后来逐渐被美化成龙、凤等各种动物形象。

岷县是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历史上多佛寺道观,加之本地多红壤土,是很好的制陶材料,砖瓦等传统建材都是就地取材。

目前,该村部分农户除烧制砖瓦、花盆之外,还利用砖瓦窑采用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烧制的脊兽泥狮子、泥鸽子造型多样、风格迥异,成为省内外远近村民建新房、修大门独树一帜的装饰品,仅此一项农户年收入达2万多元。

“灰陶制作工艺都是手工制作,过程十分复杂,每一次创作都是新的创造,所有制作工序的掌握全凭手艺人自己的悟性和感觉,所有制品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李力强说。

李力强所在的张家坪村,其脊兽陶艺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选土、捏制、晾干、入窑,所选用的材料主要有:黏土、红胶土、泡土池、苫泥布、擀杖、刮刀、毛笔等。应市场的需求,李力强和其他工匠们不断把当地的传统风俗融入到脊兽制作技艺中,在制作中糅合多种文化观念。

据李力强介绍,灰陶主要原料为黄泥土或红泥土。首先要进行暴晒使其干透,然后初步筛选、清除杂质。之后将原料研磨成细粉,加水搅拌成泥后,将泥浆进行澄滤。淘洗后的泥料,通过在空气中腐熟来进行发酵以提高可塑性。再将泥料在不通风的温暖阴湿之处闷放一段时间后,使其自然均匀,然后再揉搓成泥,雕刻造型。其揉捏手法有:捏塑法、轮制法、磨具敷泥法。

年富力强的李力强则通过个人摸索,对灰陶制作工艺进行了革新,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工艺风格,实现了从生活用品向艺术品的转变。

他告诉记者,最近他正在尝试给灰陶上彩釉。如果以后时间容许,他希望能去南方去学习一下其他地方陶器的制作方式,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让他和乡亲们制作的灰陶历经岁月的风风雨雨,永不褪色。

新闻推荐

帮扶失业大学生上岗记

胡卢河高深12月3日一大早,嘉峪关大友企业公司驻长城区新城镇观蒲村的帮扶队员马玉福,冒着满天飞舞的大雪驾车刚到村委会,在...

岷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